在本篇信息中,我們要來看亞伯拉罕對神經歷的一大轉折點。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看過亞伯拉罕對神經歷中的一切,都是外面的。亞伯拉罕蒙了神的呼召,並且答應了神的呼召,往神所要他去的地方。那完全是外面的。隨後,亞伯拉罕第二步的經歷是憑信而活,為著生活信靠神。
他憑信而活所面臨的第一個試煉是嚴重的饑荒,藉此他學習在喫的事上信靠神。不論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不管他們的成就、教育、地位如何,都關心謀生的事。謀生完全在於喫,在於糧食供應。在聖經和人類歷史中,神多次用喫的事控制人類。你不要驕傲,因神一旦拿去糧食的供應,你就只得俯伏說,『神阿,幫助我!』
我們在前幾篇信息中看過,亞伯拉罕來到神所要他在的地方之後,他必須學的第一個功課,就是在喫的事上信靠神。他在這次試驗中失敗了,下到埃及。在埃及那裡,他學了信靠神的功課。在學了這功課之後,他回到伯特利和艾的中間。緊接著在同一個範圍,喫的範圍,有另一個功課,就是羅得的牧人和亞伯拉罕的牧人相爭。這些牧人為他們的生計相爭,為著更好的生活彼此爭鬥。他們不願別人奪去他們的生計。亞伯拉罕在第二個試煉中得勝了,因他在第一個試煉中學了功課,知道神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是主宰一切的。亞伯拉罕認識那呼召他的神是至高的神,天地的主。他不需要操心自己的生計,因為他知道那呼召他的會顧到他的生計。
四王與五王之爭也與生計有關。按照歷史,人類之間一切的戰爭都與這事有關。一切的國際戰爭都是為著一個目的-生計。創世記十四章十一節指明,四王和五王之爭就是為著這個目的。
亞伯拉罕不懼怕四王,他勇敢的出去與他們爭戰,殺敗了他們,恢復了糧食的供應。在亞伯拉罕勝了四王之後,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他。(創十四18。)這餅是奧祕的。亞伯拉罕不需要為得這餅作甚麼,他不必為這餅爭戰。亞伯拉罕只是打了仗,恢復了糧食的供應,然後麥基洗德就帶著餅來迎接他。
直到創世記十四章末了,亞伯拉罕一切的經歷都是外面的,都是一些外面的祝福、看顧和供應。亞伯拉罕下到埃及的時候,神在外面看顧他,賜給他牛羊和僕人。他勝了四王也是外面的,連麥基洗德帶給亞伯拉罕的也是外面的。亞伯拉罕所經歷的一切,到此為止都是外面的。在沒有聽到這話之先,你也許以為在十四章末了,亞伯拉罕必定在對神經歷的頂點。不錯,就一面說,他是在頂點,但這是他初階經歷的頂點。在十五章以前,亞伯拉罕所經歷的都是初階的。在十五章開頭,神纔來把他轉到對神經歷的更高階段。
創世記十五章一節說,『這事以後,耶和華在異象中有話對亞伯蘭說,亞伯蘭你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的賞賜你。』當神來說這些話的時候,亞伯拉罕還在起初的階段。他殺敗諸王之後,在他與屬乎諸王的百姓之間造成了強烈的敵意。當亞伯拉罕與敵人打仗的時候很英勇,但他得勝回家之後也許對自己說,『我作了甚麼?那些人也許會回來,那時我該怎麼辦?我只有三百一十八人,他們的人數遠比我的多。』亞伯拉罕開始懼怕。很多時候我們和亞伯拉罕一樣。當我們在信心裡的時候,我們很勇敢,說,『讚美至高的神,天地的主。我已經向祂起誓。』你在聚會中得勝並高呼阿利路亞,之後,你回家就開始考慮,對自己說,『我作了甚麼?仇敵如果回來,我怎麼辦?』
神在十五章一節向亞伯拉罕顯現的時候,說,『不要懼怕。』神對亞伯拉罕這樣說,指明亞伯拉罕懼怕他的敵人。神似乎告訴他:『亞伯拉罕,你不用懼怕,我是你的盾牌。放心罷!我也是你極大的賞賜。』亞伯拉罕那時仍在起初的階段,他擔心兩件事:他的敵人會回來攻打他,以及他還沒有自己的孩子。亞伯拉罕也許說,『看看我-我老了。看看我的妻子、生育幾乎斷絕了。我們還沒有孩子。主阿,你不知道我們年紀漸漸老邁了麼?你甚麼時候給我們一個孩子?』當神向他顯現的時侯,亞伯拉罕正擔心這兩件事。
我們在神面前無法隱藏我們的意圖。我們若得到機會,遲早會吐露心裡所存的。所以在十五章二節亞伯拉罕說,『主耶和華阿,我既無子,你還賜我甚麼呢?並且要承受我家業的,是大馬色人以利以謝。』亞伯拉罕接下去對主說的話,就不太有禮貌了。他說,『看哪,你沒有給我後裔;看,我家的兒子,就是我的後嗣!』(創十五3,直譯。)亞伯拉罕似乎說,『主阿,我沒有孩子,因為你從來沒有給我孩子,你必須對這事負責。我為甚麼沒有孩子?因為你從來沒有給我孩子!現在你來告訴我,你必大大的賞賜我。我若沒有孩子,你賞賜我有甚麼用?』
亞伯拉罕告訴耶和華,他家的兒子,就是大馬色人以利以謝,要作他的後嗣。達祕新譯本的註解說,『我家的兒子,』意思是『他的一個家僕。』這指明以利以謝必定來自大馬色。也許亞伯拉罕經過大馬色的時候,在那裡得到他。我們沒有一個人乾乾脆脆的答應神的呼召,我們都是拖泥帶水的。亞伯拉罕甚至兩次遭遇近親的死亡,就是他哥哥哈蘭,和他父親他拉的死亡。最終,亞伯拉罕無法再逃避了,纔答應神的呼召。他帶著羅得離開哈蘭,就是他第二次蒙召的地方,經過大馬色,在那裡得到以利以謝。當神向亞伯拉罕顯現,說祂是亞伯拉罕的盾牌和大賞賜,亞伯拉罕似乎回答說,『耶和華神阿,我沒有孩子,因為你沒有給我孩子。我所要立為後嗣,並承受我家業的,必是我的家僕以利以謝。』
神對亞伯拉罕說,『這人必不成為你的後嗣,你本身所生的,纔成為你的後嗣。』(創十五4。)神似乎對亞伯拉罕說,『我不要羅得,我也不要這個大馬色人。你的家僕不是後裔,必須從你本身所生的纔是。』然後神對他說,『你向天觀看,數算眾星,能數得過來麼?又對他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創十五5。)就在這時,亞伯拉罕相信神。六節說,『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亞伯拉罕的信,被神算為他的義,在那時,亞伯拉罕就被稱義。這就是本於信得稱義。
亞伯拉罕得著後裔,絕對不是外面的事,完全是裡面的事。亞伯拉罕想使這事成為外面的事,因為以利以謝是在他的身外,不是出於他。我們需要看見這裡的不同。今天,很少基督徒顧到裡面的經歷,多數基督徒顧到外面的經歷。今天在基督徒中間所教導的,多半到創世記十四章末了為止。有些人會爭辯說,『他們不是本於信得稱義麼?這不是在十五章麼?』不錯,他們的確本於信得稱義,但甚至這事也被他們弄成了外面的事。
亞伯拉罕在十四章相信神是至高的神,天地的主,並沒有本於信得稱義。神不把那樣的信算為他的義。怎樣的信纔算為亞伯拉罕的義?就是相信神能將一些東西作到他裡面,使他生出後裔的信。相信神要供應我們每天的需要和食物固然很好,但這不是在神眼中寶貴的信。怎樣的信是神看為寶貴的?是相信祂能將自己作到我們裡面,使我們生出基督的信。今天多數基督徒只注重一種信,就是相信神能為他們作外面的事,這樣的信相信神能給他們健康、醫治、好職業或陞遷。很多基督徒只有這樣的信。這樣的信雖然很好,但在神眼中,不是十分可愛寶貴的信。祂沒有把這樣的信算為亞伯拉罕的義。算為亞伯拉罕之義的信,乃是相信神能將一些東西作到他裡面,使他生出後裔的信。在創世記十五章,亞伯拉罕不是相信神要給他食物、牛羊或更多的僕人,他乃是相信神能將一些東西作到他裡面,使他生出後裔。
你有何種的信?多數基督徒珍賞那相信神要供應他們日常生活一切所需的信,這就是相信神是至高的神,天地之主的信。你也許想,有這樣的信你就滿足了。讀了前篇信息後,你也許會試著相信至高的神,相信我們的神是天地的主。但這種信在神眼中並不是那麼可愛寶貴。我們需要有一種信,相信神正將祂自己作到我們裡面,相信因著有一樣東西作到我們裡面,屬天的後裔就要生出來。但願這件事銘刻在我們裡面!
在十五章以前,亞伯拉罕經歷神是保護他,並供應他許多物質事物的那一位。(創十二16。)亞伯拉罕讓羅得優先選擇,又勝了四王。然而,這些事沒有一件與達成神的目的有關,不過與亞伯拉罕的生存有關。(創十二10,十四24。)他是在外面環境中經歷這一切,不是在內裡生命中經歷這一切。
你知道神的目的是甚麼?神的目的是要得著一班人,有祂的形像彰顯祂,有祂的管治權代表祂,並為祂的國度取得地。從創世記一章二十六節開始,我們看見神永遠的目的就是要得著一班人,有祂的形像彰顯祂,有祂的管治權代表祂,並為祂的國度接管地。當神來呼召亞伯拉罕,祂應許亞伯拉罕要得福彰顯神,並成為大國,使神藉著他在地上得著祂的國度。這是神今天永遠的目的。但在創世記十五章以前,亞伯拉罕所遭遇的一切,都與達成神的目的無關。乃是從十五至二十四章的記載,纔給我們看見神如何將一些東西作到亞伯拉罕裡面,使他能達成神的目的。這不再僅僅是環境中外面的經歷,乃是生命中內裡的經歷。
今天多數基督徒只關心他們的生存,並不關心神永遠的目的。甚至在我們中間,許多人也還沒有被神永遠的目的深深的摸著。許多人還是盼望主給他們較好的職業、好的丈夫或妻子、好的教育、陞遷。這一切使你能生存,與達成神的目的卻沒有直接的關係。在十五章以前,一切對亞伯拉罕的生存都是美好的,有幫助的,有利的,使他能維持生活,但那些事沒有一件與達成神的目的有直接的關係。請查看亞伯拉罕的情形。亞伯拉罕在埃及所得的牛羊能彰顯神麼?那些使女能代表神麼?雖然神給了亞伯拉罕許多東西,但他所有的,沒有一樣對達成神的目的有用。生存是一回事,達成神的目的是另一回事。今天我們的原則也是一樣。我們的教育、職業及房子,都有益於我們的生存,但沒有一樣有益於達成神的目的。
現在我們需要來看,在亞伯拉罕的日子,達成神的目的所需要的兩件事物。第一項是後裔。(創十五1~6,見創十三16,二二17~18,十二2。)神呼召亞伯拉罕的目的是要達成祂的目的。我們已經看過,祂的目的是要得著一班人,照著祂的形像彰顯祂自己,並有祂的管治權代表祂自己。但亞伯拉罕沒有後裔。沒有後裔,亞伯拉罕怎能達成神的目的?神需要後裔。祂需要藉這後裔得著一班人。
亞伯拉罕和我們一樣,我們也和他一樣。當亞伯拉罕知道他需要後裔,他就指望以利以謝。(創十五2~4。)亞伯拉罕似乎說,『現在我瞭解,為著神我必須有後裔,好得著一班人。我既已年邁,我妻子的生育也幾乎斷絕了,這後裔必定是現成的。』但神絕不用我們已有的東西達成祂的目的。我們所有的一切,對這事毫無用處。不要以為你所有的,對達成神的目的有用。你所有的不過是以利以謝。你所有的沒有一樣算得數。我們所有的,沒有一樣對達成神的目的有用。凡我們所有的,都不是出於神,充其量不過是出於大馬色的。
為著達成神的目的所需要的後裔,必須是神所應許要藉亞伯拉罕作出來的。這必須是神將一些東西作到他裡面,使他能生出後裔。(創十五4~5。)那麼這後裔到底是誰?你禱讀創世記十五章和加拉太三章,會看見這後裔就是基督自己。我們所有的,沒有一樣能生出基督。我們的教育、成就、技術等等,都算不得甚麼。這些都不過是以利以謝,並不是神作到我們裡面,使我們生出基督,就是那後裔。那些沒有一樣是主觀的,全數是環境中客觀的東西。你的以利以謝可能是你的大學教育。或許甚至在召會生活中,你仍信靠這以利以謝,意思就是你仍信靠你的大學教育。我們都曾經過大馬色,至少得著一個以利以謝,那絕不是神所要的後裔。這後裔必須是神所作到我們裡面的東西,不是我們所得著的東西。我們在我們的大馬色所得著的一切,絕不能生出基督。只有神作到我們裡面的,纔能生出作後裔的基督。
為要達成神的目的,我們必須有基督作到我們裡面。這就是為何保羅告訴我們,基督啟示在他裡面,(加一15~16,)基督在他裡面活著,(加二20,)基督成形在他裡面,(加四19,)並且在他活著就是基督。(腓一21。)保羅活基督。當他還是大數的掃羅時,他經過了猶太教的大馬色,得著許多東西。那段時間他所得著的,都不過是以利以謝。主告訴保羅,他必須把那一切忘掉。那些都是糞土、垃圾、狗食,必須扔掉。保羅所有的東西,沒有一樣能生出基督。只有神作到他裡面的,纔能生出基督。主似乎告訴保羅:『你從宗教背景所得來的東西,絕不能生出基督。只有我作到你裡面的,纔會生出基督。我所作到你裡面的,乃是我的恩典。』至終保羅能說,『因著神的恩,我成了我今天這個人,並且神的恩臨到我,不是徒然的;反而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但這不是我,乃是神的恩與我同在。』(林前十五10。)
在這裡,我需要說說恩典與祝福的不同。多數基督徒所認為的恩典,其實是祝福。祝福是甚麼?祝福是興盛、利益、豐裕等。許多基督徒喜歡用恩典的形容詞說,『哦,神對我們真是有恩惠!』但這話與恩典真正的意義差得很遠。民數記六章二十五節的『恩,』希伯來文的意思是彎腰或俯身以恩待低下的人。例如,君王可能仁慈的俯身給乞丐一些東西。那是有恩慈。然而,在聖經裡,恩典一點不差就是神自己;在聖經裡,恩典就是神自己進到我們裡面成為我們的享受。約翰一章十七節說,『因為律法是藉著摩西賜的,恩典和實際都是藉著耶穌基督來的。』約翰一章十四節說,『話成了肉體…豐豐滿滿的有恩典,有實際。』約翰一章十六節告訴我們:『從祂的豐滿裡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
祝福是為著我們的生存,恩典卻是為著達成神的目的。我們的生存的確需要神的祝福,神若不祝福我們,我們會失去職業、健康,甚至會失去肉身的生命。我一點不懷疑,我能生存,完全是在神的祝福之下。
然而,僅僅生存不過是虛空的虛空。我們在這裡是作甚麼?難道只是謀生以圖自存麼?若是這樣,那就是虛空的虛空。一切的汽車、房子、學位、職業,都是虛空。有人也許會說,『讚美主,我們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兒子是醫生,女兒是教授。這是何等的祝福!』你的生存若不是為著達成神的目的,這祝福就是叫你和你的家人生存在虛空的虛空中。另外有人也許會說,『五年前,我每年只賺五千美金,但去年我賺了兩萬五千美金,這是何等的祝福!』他們若不是為著神的目的,這種祝福也是叫他們生存在虛空的虛空中。
最近,主在一天清晨把我喚醒,向我指出新約中沒有一卷書的結語是『願祝福與你們同在,』或『願祝福與你的靈同在。』幾乎所有書信的結語都是,『願恩典與你們同在。』(加六18,弗六24,腓四23,西四18。)說『願祝福與你們同在,』意思是你們在物質的事上昌盛。但聖經從來沒有這樣說。約翰福音不是說,話成了肉體,滿了祝福;或是說,祝福隨同基督而來。沒有一卷書的結語說,『願祝福與你們同在。』
在舊約裡主要的是祝福,但在新約裡,物質的祝福立刻被屬靈的福分頂替了。以弗所一章三節說,神在基督裡曾用各樣屬靈的福分祝福了我們;同一卷書最後一節說,『願恩典與一切…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人同在。』全本聖經的最後一節也說到恩典。啟示錄二十二章二十一節不是說,『至高的神,天地之主的祝福與你們眾人同在。』不,牠乃是說,『願主耶穌的恩與眾聖徒同在。』你記得在民數記六章二十四至二十六節,祭司常給以色列人的祝福麼?那裡的話是這樣的:『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祂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但保羅在林後十三章十四節的祝福,是屬於另一類:『願主耶穌基督的恩,神的愛,聖靈的交通,與你們眾人同在。』我再說,祝福是為著我們的生存,而恩典是為著達成神的目的。
神拒絕亞伯拉罕的題議之後,就應許要為他作一些事,使他能從本身生出後裔,甚至像天上的星那樣多。(創十五5。)亞伯拉罕照著神的話相信神,神就將他的信算為他的義。(創十五6。)這種信就是相信神要在我們裡面作工,好生出基督,就是那後裔;這種信對神是寶貴的,並且在神眼中是我們的義。這種信是為著接受神的恩典,不是為著接受神的祝福。
今天大多基督徒都注重祝福,不太在意恩典。雖然現在是新約時代,但許多基督徒仍活在舊約時代裡,只注重祝福,不在意恩典。在主的恢復裡,我們的確需要祝福。我們一直聚集在一起,就是極大的祝福。但比這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恩典。我們需要神進來,並說,『你所有的不算數,你所能作的,你所要作的也不算數。我要將一些東西作到你裡面,這要生出後裔。你相信這事麼?』我們若相信,這樣的信對神就是寶貴的。這信不是相信神要給我們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乃是相信神要將祂自己作到我們裡面,為要生出基督這獨一的後裔,就是為著達成神目的所需要的後裔。
達成神的目的所需要的第二件事物是地。(創十五17~21,見創十二7,十三14~15,17,十七8。)
神應許給亞伯拉罕的地是甚麼?許多基督徒認為這裡的地是天堂,他們把肉身的死看為約但河。這觀念完全不是按照對聖經正確的領會。在亞伯拉罕的時代,地是他能生活的地方。亞伯拉罕需要一個地方,使他能在那裡生活,並靠那地而活。因此,地是神的子民生活其中且憑以生活的地方。此外,在亞伯拉罕的時代,地也是他能擊敗一切仇敵,使神能在地上得著國度的地方。再者,地是神能有一個居所來彰顯祂自己的地方。所以,關於地我們看見五點:神的子民生活的地方,神的子民賴以維生的地方,神的仇敵被擊敗的地方,神能得著祂國度的地方,神能得著居所來彰顯祂自己的地方。至終,在這地上,神的國被建立,聖殿被建造作為神的居所,並且神的榮耀得著顯明。這一切都是神目的之達成的小影。這與亞伯拉罕的生存完全不同。亞伯拉罕的生存是一回事;他得著後裔和地以達成神的目的是另一回事。
今天我們的地是甚麼?毫無疑問,這地就是基督;祂活在我們裡面,我們也活在祂裡面。今天我們必須活在基督裡,並靠基督而活。但許多基督徒沒有實行這事。他們既不關心基督作到他們裡面為後裔,也不關心活在作那地的基督裡面,以達成神的目的。對他們而言,基督既不是他們生活其中且憑以生活的地,也不是他們殺敗一切仇敵的地。我們能在那裡殺敗我們的仇敵?在基督這塊地上。基督就是我們可以在那裡殺敗基大老瑪和其他諸王的地方,基督也是為著神國度的地,使神的居所能在那裡得著建造。
我們若看見這事,就知道今天大多基督徒只尋求神的祝福,真是大大偏離了目標。我們不需要太注意我們的生存,或者太關心神的祝福,因我們的父知道我們的需要。我們應該讓祂照顧我們。祂絕不撇下我們,也絕不丟棄我們。(來十三5。)
在神的目的這件事上,我們不該倚賴我們的所有或所能作的。我們所有的是以利以謝,我們所能作的是以實瑪利。以利以謝是亞伯拉罕所有的,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所能作的,二人都不能算為神目的的達成。我們的所有並所能作的都不算數,必須是神自己纔算數。若干時日以後,我們真成了無有,那時神就要將祂自己作到我們裡面,而祂所作到我們裡面的,要生出基督為後裔,並要將我們帶進作那地的基督裡面。基督該是我們裡面的後裔,基督也該是我們生活其中的那地。我們不是有基督在裡面麼?是的,但祂必須是後裔。今天我們不是在基督裡麼?是的,但我們必須活在作那地的基督裡面。
今天地也是召會,因為召會是基督的擴大。基督的身體,召會,是基督的擴充。在召會中,我們活在基督裡,並靠基督而活;在召會中,我們殺敗仇敵;在召會中,我們有神的國度同神的居所。因這緣故,當我們進入召會中,我們立刻有回到家的感覺。現在我們不再飄流,我們有一個地方,我們可以在那裡生活並靠牠而活,在那裡殺敗一切的仇敵,在那裡有神的國度連同神的居所。在我們進入召會以前,我們沒有正當的基督徒生活,但在進入召會以後,我們的生活發生了何等積極的改變!在進入召會以前,我們很難打敗甚麼仇敵,但在進入召會以後,就很容易了。基大老瑪怕召會。我們能在那裡殺敗一切的仇敵?迦南。今天的迦南是甚麼?召會,就是擴大的基督。今天神的國度同神的居所在那裡?也在召會中。召會,擴大的基督,是我們今天的美地。
後裔和地都是基督。後裔是我們裡面的基督,地是我們活在其中的基督。基督是後裔,活在我們裡面;基督是地,我們活在祂裡面。祂是達成神永遠目的的後裔和地。
在本章,神不但對亞伯拉罕重複關於後裔的應許,也重複關於地的應許。關於後裔的應許,完全包含在前六節裡面。亞伯拉罕相信神關於後裔的應許。關於地的應許,雖然在七節神肯定的說過了,但亞伯拉罕缺少信心相信。由此我們看見,在後裔的事上相信神,比在地的事上相信神容易。讓基督活在我們裡面作後裔,比我們活在作那地的基督裡面容易。接受基督作活在我們裡面的後裔,比接受基督作那地,叫我們為著神的國度同神的居所而過召會生活容易。因著亞伯拉罕和我們一樣,在這方面缺少信心,神不得不和他立約,以堅立祂關於地的應許。在下篇信息中,我們要看見,神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的細節。
CopyrightⒸ 2016-2023 臺灣福音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