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耶利米書二章十三節,十七章九節,十三章二十三節,二十三章五至六節,三十三章十六節,三十一章三十三節。
在本篇信息中,我要給這卷耶利米書生命讀經非常簡短的結語。
耶利米書可比喻為核桃:外面有硬殼,裡面有核仁。我年輕時多次讀耶利米書,只摸著這卷書的『外殼』;我沒有看見任何『核仁』。漸漸的,主打開了耶利米書的外殼,給我看見核仁。所以,在本篇信息中,我有負擔說到耶利米書的核仁。
這核仁包括三件事-神向我們所要的;我們在墮落光景裏的所是;以及基督對我們的所是。耶利米向我們有力的陳明這三件事,但牠們隱藏在外殼內。要看見這三件事,我們需要『打破』耶利米書的外殼,專注於裏面的核仁。
神向我們所要的,主要的是在二章十三節題起,這節啟示神是活水的泉源。神要我們為著我們的生活,接受祂作活水的泉源。這就是說,祂要我們接受祂作我們全人的源頭、泉源。我們如何能接受祂作我們的源頭?接受神作活水的泉源,惟一的路就是天天飲於祂。藉著喝,我們將流自神這泉源的活水接受到我們裏面。
飲於神這泉源的重要性,在約翰四章有所說明。主耶穌向那到井旁打水的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又對她說,『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請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祂,祂也必早給了你活水。』(10。)她問主從那裏能得這活水,主回答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面成為泉源,直湧入永遠的生命。』(14。)主這裏的話指明,我們所喝的與我們成為一了。當我們飲於神這活水的泉源,祂就與我們成為一,我們也與祂成為一。我們越飲於神,祂就越與我們成為一,我們也越與祂成為一,而在祂的生命和性情上由祂所構成。
耶利米二章十三節說,『我的百姓作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在神眼中最邪惡的事,就是離棄祂這源頭,這活水的泉源,而轉向別的源頭。所有別的源頭都是偶像。在這節裏,偶像被比喻為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今天人忙著為自己鑿出各種的池子。事實上,這些池子都是偶像。我們思想這光景時,需要領悟,神要我們接受祂作我們生命和我們全人的泉源、源頭。
耶利米書核仁的另一面是暴露我們在墮落光景裏的所是。在這事上,耶利米非常深,也非常簡單。在十七章九節他說到人心,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無法醫治,誰能識透?』我們的心詭詐到極點,無法醫治。我們的心怎樣無法醫治,我們墮落的性情也照樣不能改變。因此,在十三章二十三節耶利米說,『古實人豈能改變皮膚?豹豈能改變斑點?若能,你們這習慣行惡的,便能行善了。』在我們墮落的光景裏,我們是敗壞、腐化的;我們無法改變、改正、或改良自己。孔夫子的門徒想要用孔夫子的教訓改良自己,但他們失敗了。我們墮落的人是無法醫治、不能改變的。
耶利米書核仁中的第三件事是基督對我們的所是。
二十三章五至六節說,『耶和華說,看哪,日子將到,我要給大衛興起一個公義的苗;…祂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雖然基督是神,祂卻成了大衛的苗或芽。這就是說,祂成為肉體,成了大衛的苗裔。基督作大衛的苗,芽,是柔細的、活的、新鮮的。
基督,大衛公義的苗,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在我們墮落的光景裏,我們是敗壞、罪惡、詭詐、無法醫治、且不能改變的。我們在神面前怎能是義的?在我們自己裏面,這是不可能的,但在基督裏,我們就能成為義的。基督來了,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為我們完成救贖。基於基督的救贖,神就能赦免我們的罪,忘記我們的罪,並稱義我們。不僅如此,以基督的救贖作根基,基督自己就成了我們的義。不僅我們得神稱義,神也將基督賜給我們,作我們的公義。(林前一30。)基督與我們成為一,作我們的義,這是美妙的事實。
我們外面得稱義,有基督作我們的義,但我們裏面仍是虛空的;所以,我們還需要基督作我們別的事物。我們需要基督作神聖的生命,就是作到我們裏面之人裏神聖的生命。(耶三一33。)這生命是個律,在我們裏面作工,將神豐富所是裏的一切,分賜到我們這人裏面。神自己這樣分賜、這樣傳輸到我們裏面,結果我們就不再虛空;反之,我們要被分賜的三一神充滿。
我們裏面神聖生命內裏的律有其性能,使我們與神成為一。在這生命同牠的律裏,神是我們的神,我們是祂的子民。神作我們的神,乃是藉著祂神聖的生命;我們作祂的子民,也是藉著神聖的生命。至終,在神聖的生命裏,並憑著神聖生命之律的工作,神要作到我們裏面,我們也要活祂,並且在祂的生命和性情上(當然不是在祂的神格上)被祂構成。
現在我們能看見神向我們所要的,我們在墮落光景裏的所是,以及基督對我們的所是。神要我們接受祂作我們的源頭,並且每天飲於祂,使祂成為我們裏面生命水的河。在我們墮落的光景裏,我們是無望的,完全敗壞、無法醫治、且不能改變。但基督來了,作我們的義和我們內裏的生命。在外面,祂是我們的義,使我們得神稱義。在裏面,祂是神聖的生命充滿我們,使我們與神是一,甚至用神構成我們,使我們可以活神。這樣,我們就成為團體的身體,三一神的生機體。這就是耶利米書的核仁。
CopyrightⒸ 2016-2023 臺灣福音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