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路加福音十五章一至三十二节。
我们已经看见,自义的法利赛人和经学家定罪救主同罪人吃饭,(路十五1~2,)主回答他们时,说了三个比喻,揭示神圣的三一如何藉着子、凭着灵作工,将罪人带回归父。在十五章四至七节,子作牧人进到旷野寻找迷失的羊。在十五章八至十节,那灵如同妇人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寻找失落的一个银币。八节的屋子指我们这人。那灵进到我们这些屋子里面光照我们。末了,在十五章十一至三十二节,父接纳回家的浪子。
在父亲接子的比喻里,当父亲看见儿子走近时,他必定是在住所的门外。(路十五20。)甚至相离还远,父亲就看见儿子;若是父亲在屋子里,就不可能这样。因此,父亲必定在家门外期待着儿子。至终,父亲同儿子回到父家。
路加十五章二十五节说到父家。这里的父家表征什么?基督徒可能将父家解释为天上大厦的表征。按这个解释,罪人悔改归向神,有一天神要接他到天上的大厦里。这种对父家的领会不合逻辑。说我们已经归向父,父已经接纳我们,而我们还不在父家里,这是不合逻辑的。那么我们在那里?路加在这个比喻里指明,浪子回来后立刻被接纳到家里,并且家里有豫备食物和吃喝的地方。
这个比喻里的父家必定不是指着天说的。父家若表征天,我们这些已经得救,已经蒙父接纳的人,既然还不在天上,那么我们在那里?事实上,这里的父家应当表征召会。十章的召会由客店所表征。现在十五章的召会乃是父家。这种领会是合逻辑且合圣经的。
在父亲接子的比喻里,浪子回来与父亲接纳他到家里,其间并没有时间上的间隔。儿子回来,父亲立刻接纳他到家里。因此,在这三个比喻里,子来到旷野,那灵进入我们里面,父接纳我们到祂家里。
子作牧人到旷野来寻找迷失的羊;这旷野是什么?旷野表征世界。在神眼中,世界就是旷野,容易走迷的荒野之地。子来到旷野寻找我们这些迷失的羊。
现在我们需要问,子这牧人怎样来寻找我们。子与带着灯的妇人所表征的那灵不同,祂不是藉着光照我们来寻找我们。祂把我们寻找出来的路,乃是为我们死。在约翰十章十一节,主耶稣说,祂是为羊舍命的好牧人:‘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牧人的工作,乃是为我们死。祂若没有为我们死,就没有路将我们寻找出来。祂寻找我们的路,乃是为我们死。
正如妇人找钱的比喻所指明的,那灵的工作是在我们里面光照我们。那灵就是这位找钱的妇人,细细的、一点一点的光照我们里面的人。那灵光照我们的心思,然后光照我们的情感和意志,接着光照我们的良心和我们整个的心。那灵就是这样找着了我们。
那灵光照我们,藉此找着了我们,结果我们就醒悟过来,知道留在我们所在的地方是何等愚昧。我们不是自己醒过来的;相反的,我们是因寻找之灵的光照而醒悟过来的。那灵这样的寻找、光照、找着,不是在旷野里,也不是在十字架上,乃是在我们的心里。结果带来悔改,就是我们心思的转变,使我们生活的方向产生转变。
那灵在屋子─我们这人─里找着我们,这事实启示我们迷失在自己里面。我们迷失在自己的心思、意志和情感里。我们不仅迷失在旷野里,我们更迷失在自己里面。基督死在十字架上,把我们从世界的旷野带回来,但我们还是迷失在自己里面。因此,那灵在我们自己里面找着我们。我们能从亲身的经历见证这事。当那灵光照我们的心思、情感、意志、良心和心时,我们就开始悔改。
由那灵光照而产生的这种悔改,完全是里面的事。没有人,也没有天使能在我们里面作这样主观的工作。只有渗透的灵能作成这事,因为那灵能渗透我们这人的深处,光照我们,并暴露我们。然后我们领悟我们是何等愚昧,我们就悔改,决定归向父。正如我们所指出的,父在家门外等着我们。我们要遇见父,就必须来到祂的家。
我们若仔细读父亲接子的比喻,就会看见浪子还在挥霍父亲的丰富时,父亲却在等候他回来。当小儿子醒悟过来,就决定回到父亲那里去。他豫备要对父亲说,‘父亲,我犯罪得罪了天,并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罢。’(路十五18~19。)你若是这个比喻中的浪子,你会对父亲说什么?也许你会自言自语:‘我要回到父家去。但是我到那里要说什么,要作什么?我该叩门么?我该大声喊父亲,我回家了?我感到惭愧、愚昧,因为我把父亲给我的一切都挥霍了。已往的生活方式真是不堪回首。我知道我的父亲一定不会在外面等我,他也许在家里消遣、享受生活。他事事亨通,我一切都不如意。哦,我回家要作什么?’
令浪子大为惊讶的是:‘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热切的与他亲嘴。’(路十五20。)浪子也许自言自语:‘这真像作梦!我没有大喊,也没有叩门,但是我父亲跑到我这里来。现在他拥抱我,与我亲嘴!’
回家的浪子立刻对他父亲说,‘父亲,我犯罪得罪了天,并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为你的儿子。’(路十五21。)但是他还在说的时候,父亲就打断他的话,对奴仆说,‘快把那上好的袍子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手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让我们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路十五22~24。)
父亲吩咐奴仆,快把那上好的袍子拿出来给他儿子穿。他们‘快’作这事,与父亲跑去接纳儿子相配。定冠词‘那’指明,儿子回来以前,父亲已经为他豫备一件特别的袍子,奴仆知道这袍子是上好的袍子。因此,父亲吩咐奴仆把‘那’上好的袍子拿出来给他儿子穿。
当儿子回来时,他是个衣衫槛褛的可怜乞丐。但他穿了上好的袍子以后,就被特别为他豫备的华服所遮盖。他穿上这袍子,就有资格与他父亲相配。
儿子所穿上好的袍子,是基督作我们的义的完满豫表,在祂里面,我们在神面前得称义。因此,把上好的袍子给回家的浪子穿,表征在基督里的称义。我们有基督作上好的袍子,就被神称义。
父亲也吩咐奴仆把戒指戴在他儿子的手上。我相信这是金戒指。这戒指表征盖印的灵,赐给归回的罪人。(弗一13。 )这戒指是一个表记,表征悔改的罪人接受了神圣的成分,就是神自己的灵。表征盖印之灵的戒指,指明回家的浪子属于父亲,也指明凡父亲所有的产业,都属于回家的儿子。
在十五章二十二节,我们看见鞋也穿在回家儿子的脚上。鞋将人的脚从地的污秽里分别出来,并加强他行走的力量。鞋穿在儿子脚上,表征神的救恩把我们从世界里分别出来归给神,使我们走祂的路。
回家的人有袍子、戒指与鞋,就完全穿戴、装饰好了。这就是说,他完全得称义,且有资格,能被接纳到父家里。然后父亲吩咐奴仆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给他们享受。到此为止,我们看见基督作义,在外面称义悔改的罪人;那灵作印记、并神救恩的能力,将悔改的罪人从世界里分别出来。现在我们看见基督也是肥牛犊,以神圣的生命充满我们,给我们享受。父亲、回家的儿子、以及其他所有的人,都能享受这肥牛犊。所以‘他们就快乐起来。’
我们在这个比喻中看见,神的救恩有外面的和里面的两面。外面的一面是基督作我们的义,以称义我们;里面的一面是基督作我们的生命和生命的供应,以满足我们。浪子回到父亲那里以后,就享受神救恩所供应的一切丰富。他享受基督作他外面的义;他享受那灵作印记,指明他属于父,父和祂一切的财富都属于他;他享受神救恩的能力,将他从世界里分别出来;他也享受内里的基督,这位基督是他的生命和生命的供应。因此,他能成为非常喜乐的人。他能与父亲一同吃喝快乐。这幅图画真是令人愉快!
十五章二十五至三十二节有一幅悲哀的图画,描绘那些在宗教里的人。这比喻中的大儿子是描绘法利赛人和经学家。在十五章三节我们看见,主在税吏和罪人面前,对法利赛人和经学家讲这些比喻。热心宗教的人必定不高兴,但税吏和典型的罪人必定充满欢乐。他们可能会说,‘赞美主!现在我很喜乐!我外面得称义,里面得满足。’但是法利赛人和经学家抱怨这些比喻中所描述的光景不公平。我们感谢主,因着祂的怜悯,我们不是法利赛人。我们是悔改的罪人,学会怎样在主里,藉着神丰富的救恩而欢喜快乐。
在四卷福音书中。只有路加十五章有这幅图画,论到神的救恩藉着神圣的三一作出来。按这幅图画,首先,子在十字架上成功救赎;其次,那灵进到我们里面,光照我们,并找着我们;至终,父等候我们,豫备好接纳我们,称义我们,印我们,加我们能力,并满足我们,使我们在基督里,藉着那灵喜乐的享受祂。这是一幅完全救恩的图画。
主耶稣在从加利利到耶路撒冷的路上,有合式的环境和绝佳的机会,陈明神救恩的图画,使悔改的罪人知道自己何等有福,并使热心宗教的人看见自己何等愚昧。我们在十五章看见,罪人蒙祝福,而有异议的热心宗教之人仍是愚昧的。
赞美主,我们已经接受基督作我们的义、那灵作印记、救恩作分别并加强的能力、基督作我们内里的生命和生命的供应!现今我们不再在旷野里,不再在己的‘屋子’里,现今我们乃是在父家,召会里。
路加福音里没有说到召会一辞,但是至少在两个比喻中有针对召会的暗示。在十章所记载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客店’表征召会。在十五章所记载父亲接子的比喻中,‘父家’表征召会。当我们在旅途上,召会是客店,是我们可以暂居的地方。但就另一面说,召会不是客店;召会是家,是我们的家,也是我们父的家。
父亲接子的比喻指明,罪人不应当远离召会而得救。那些在召会之外得救,并留在召会之外的人,可能不是常存的果子。但那些在召会里得救,并留在召会里的人,乃是常存的果子。
有时候,人陈明父亲与回家浪子的比喻,把儿子描绘为跪在父亲面前。这并不正确。这章经文没有指明儿子曾跪在父亲面前。路加陈明父亲拥抱儿子,热切的与他亲嘴。
父亲接子的比喻极其丰富。你曾否领悟,召会也包括在这个比喻中?在此我们看见召会是父的家,我们可以来到父家,并住在其中。
我们在这些信息里已经强调这事实:路加福音从四章开始的每件事,都直接或间接与禧年有关。十五章的比喻也是这样。回家浪子所经历的享受,实际上就是禧年的享受。他手上的戒指表征盖印的灵,这是指长子名分的恢复,享受三一神之权利的恢复。戒指与鞋都是自由人的表记。自由人乃是得释放脱离辖制,脱离奴役和俘掳的人。消极一面,浪子得释放脱离辖制;积极一面,他开始享受父产业的丰富。我们把这些事放在一起,就有一幅真正禧年的图画。
CopyrightⒸ 2016-2023 臺灣福音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