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出埃及记十七章三节上,六节;约翰福音七章三十七至三十九节;四章十节,十四节;哥林多前书十章四节;十二章十三节,三节;启示录二十一章六节;二十二章一至二节,十七节;使徒行传二章十七节上,二十一节。
圣经中关乎人和神的关系,基本的原则乃是人需要吃喝神。因着吃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有名的圣经教师和学者并不十分注重它们。然而,在圣经里,吃喝是基本且是重要的。
在创造人的记载以后,便题到生命树和一道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创二9~10。)生命树是给人吃的,而涌流的河是给人喝的。因此,圣经一开始,论到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便题到吃喝。
在圣经的末了我们也读到吃喝。启示录二十一章和二十二章,着重地强调吃喝。依据启示录二十一章六节,主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在二十二章一节我们看见‘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并且第二节告诉我们‘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生命水的河从宝座流出来,而生命树长在河里。启示录二十二章十四节有一个关乎吃的应许,二十二章十七节有一个关乎喝的呼召。十四节说那些洗净自己衣裳的,可得权柄能到生命树那里,而十七节说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十四节有吃生命树的应许,而十七节有喝生命水的呼召。所以我们可以说,圣经结束在关乎吃喝的话上。
在强调基督神性的约翰福音里也论到吃喝。根据这本福音书,神成为肉身,使我们可以吃喝祂。第六章论到吃耶稣作属天的吗哪、真粮,生命的饼,以及神的粮。在五十七节主耶稣对于吃说了清楚、着重且明确的话:‘吃我的人也要因我活着。’第七章继续说到喝活水。在住棚节的末日,就是节期的最大之日,耶稣站着高声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约七37。)约翰第三章说到重生,第四章说到喝活水。在这一章里有一个干渴的撒玛利亚妇人来到井旁打水。她在井边遇见主耶稣,主耶稣和她谈话,并告诉她活水可在祂里面找到。时候到了,祂对妇人说:‘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祂,祂也必早给了你活水。’(四10。)然后在十四节祂说,祂所赐的水要在喝它的人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14。)这些关乎活水的话很有份量,并且非常有意义。
我们不该认为圣经里所说的吃喝是件普通的事。反之,这些事非常的重要。我们这些神的选民藉着吃喝把祂接受到我们里面来。多年来,我们一再地指出神的心意是要把祂自己作到我们里面,作我们的生命和一切。但我们仍需要对这事实有印象:神把祂自己作到我们里面的路是藉着我们吃祂、喝祂。
三十多年前,我在中国大陆的时候,不像今天这样清楚地看见吃喝主的亮光。在我早期的职事里,我传了许多的福音,时常传讲神作活水满足我们的题目。我甚至将‘永远永远不再渴’那首诗歌从英文翻成中文。我喜爱这首诗歌,深深被它所感动,而且我传福音时经常用到它。但尽管我传讲神是活水解人的干渴,我自己却不知道如何来饮这活水。何等可笑,我传讲喝活水,而我自己实际上不知道怎样来喝!我们基督徒常常作出如此可笑的事。大多数的信徒知道基督是属天的吗哪;然而,很少人知道如何来吃祂。
我释放第一篇吃耶稣的信息是在一九五八年。在那时以前我不知道吃喝祂的路。但既在这件事上蒙了主的光照,在一九五八年我就开始传讲我们需要吃耶稣。我就着这个题目释放了第一篇信息之后,一位在台湾大学当教授的弟兄过来对我说,讲吃耶稣听起来很粗野。(我所用的中国字意思是吃尽、吞下。)我题醒这位弟兄,最先讲到吃主的人并不是我。我指出约翰六章五十七节,主耶稣说吃祂的人要因祂活着。我告诉他,我只是跟随主并重覆祂的话。这位弟兄听见这话,就不再说什么了。
历代以来,基督徒一直谈论吃喝,但几乎没有人知道如何来吃、如何来喝。基督徒写了许多‘如何’的书,例如论到如何祷告、如何胜过罪和如何得胜为题目的书。而你知道有那一本书告诉我们如何吃耶稣或如何饮活水么?但我们已经指出,吃喝耶稣是极其重要的事。
我年轻的时候,人告诉我说神的话中论到吃喝主的那段话仅仅是比喻或隐喻。我受教导说,不能真正吃耶稣,这仅仅是比喻,隐喻。但最近我思想吃喝主耶稣时,保罗在林前十章四节的话深深摸着我。这里保罗不是说那磐石是基督的豫表或表征;他清楚地说那磐石就是基督。在林前十章三节和四节,保罗说到灵食、灵水和灵磐石。我们因着缺乏保罗的勇气,可能削弱了他宣告的力量,而说那磐石豫表基督。先前我没有勇气说从磐石中流出来的水是属灵的。按我的领会,那水是物质的,不是属灵的。再者,我不敢说从其中流出水来的磐石是灵磐石。但保罗大胆且率直地说,它是在旷野随着以色列人的灵磐石。然后他继续说,那磐石不是基督的豫表,那磐石乃是基督自己。如果我们这样说,而没有保罗的话为依据,我们定规会被定罪为异端。
我们不该把吃喝耶稣当作比喻或隐喻。我愿意很强地宣告,这些是事实。我每天甚至每时吃喝主耶稣。在约翰六章主说,祂从天上降下来作我们的食物。这不是一个比喻或隐喻的说法;它乃是神圣的事实。基督是我们的食物和饮水。在约翰七章三十七至三十八节祂继续说,渴了的人可以到祂这里来喝,并且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这是属天的事实。
虽然吃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普通,但在圣经中它们却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已经指出,因着我们吃喝祂,神就把祂自已作到我们里面。藉着吃喝,我们把主接受到里面来,并且祂与我们有生机的联合。当我们吃喝某些成分时,那些成分就被接受到我们里面,在本质和实质上与我们合一。比方说,餐桌上的肉类和蔬菜如何能与我们合一呢?惟一的路是藉着吃它们。我们吃喝的时候,食物就与我们生机地合一,当它被消化并吸收时,它实际上就成为我们全人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的纤维和组织。了解这件事会帮助我们看见圣经里吃喝的重要性。吃喝主有重大的意义。哦,我们何等需要吃祂并喝祂!
根据圣经的记载,喝比吃更重要。启示录二十二章十七节不是说饥饿的人可以来吃;乃是说口渴的人可以来喝生命的水。这说出在神圣的观念里,喝比吃更重要。
创世记二章先题生命树,然后才题到河流。但到了圣经末了,启示录二十二章先题到生命水,然后才题生命树。根据启示录二十二章一和二节,生命树长在生命水里是个事实,清楚地说出活水输送生命树。这暗示吃包括在喝里面,并且喝比吃更基本。这也由事实来证明,在我们肉身的生命中,我们不吃比不喝能存活得更久。
按圣经里的顺序,先是说到食物,然后才说到水。在创世记和出埃及记都是如此。出埃及记十六章说到食物-属天的吗哪,而后十七章继续说到从被击打的磐石流出的水。在启示录的头几章也看见同样的顺序。启示录二章七节说:‘得胜的,我必将神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他吃。’生命水直到启示录七章十七节才题起,那里告诉我们,宝座中的羔羊‘必…领他们到生命水的泉源。’但在启示录末了,次序正好相反。我们都知道,末了的话不论是所说的或是写的都是决定性,而且结论性的。启示录的结语,甚至全本圣经的结语,乃是把喝摆在吃的前面。神基本思想的启示不是结束在吃,而是结束在喝上。启示录二十二章十七节告诉我们,口渴的人可以来喝。一方面,圣经是深奥的;另一方面,它是实际的。在实行上,圣经结束在喝的呼召上。藉此我们看见喝的重要。
倘若我们不知道怎样喝,我们就不能成为正确的基督徒。有些人听见这样的话,他们会希奇所有走在我们前面的信徒,大多数都不晓得喝活水的路。然而,他们很多人的确喝了活水。照样,生活在几世纪以前的人不懂得维他命。但这不是说,他们没有吸取维他命到里面。他们吸取了维他命而不了解它。同样的原则,许多走在我们前头的基督徒对于喝活水有许多经历。然而,他们不知道怎样喝却是事实。他们享受喝水,但他们没有喝的科学。
在本篇和下一篇信息中,我不仅对喝的本身有负担,对于喝的科学更有负担。和那些接受维他命而对它们一无所知的人不同,我每天有目的且有知识地吸取维他命。照样,我们若有喝的科学,就能有知识且有目的的喝。我们不单知道怎样喝,并且也实际的喝活水。
连旧约中作诗的人也有喝的经历。诗篇三十六篇八节说:‘你也必叫他们喝你乐河的水。’这一道河包含许多欢喜、快乐。甚至在主耶稣来以前,旧约的圣徒已经历到喝的喜乐。及至神在肉身中来到,祂发出清楚的呼召,到祂这里来喝。(约七37。)喝对我们基督徒的生活是很要紧的。
新约由许多不同的作者写成,包括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彼得、雅各、犹大和保罗。在歌罗西一章二十五节保罗说:‘我照神为你们所赐我的职分,作了教会的执事,要把神的话传得完全。’(直译。)保罗受了完成神话语之职分的托付。没有保罗的著作,圣经中的神圣启示就不全备。倘若保罗的著作不包括在圣经里,圣经就像一个未完成的句子。因此,需要保罗的书信来完成神的话。
约翰的职事是修补的职事。神圣的启示藉着保罗完成以后,有相当的破损。约翰进来修补破损之处。圣经结束在保罗完成的职事和约翰修补的职事。正如我们所知,约翰所写的启示录是圣经的最后一卷书。
在保罗和约翰的职事里,也就是在完成的职事和修补的职事里,都大大地强调吃喝的事。保罗在哥林多前书论到吃与喝。在林前三章二节保罗对哥林多的信徒说:‘我…喂你们。’这话隐含吃的意思。然后在林前十二章十三节保罗继续说,我们都得以饮于一位灵。在林前十章三和四节保罗论到吃与喝:‘并且都吃了一样的灵食;也都喝了一样的灵水;所喝的是出于随着他们的灵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保罗将灵食和灵水供应圣徒。他的职事是喂养的职事,且是供应水解除神百姓干渴的职事。
约翰福音最迟写于保罗末了著作的二十年以后。既然约翰的职事是修补的职事,他的福音也是修补的福音。某些自称是基督徒却不相信基督神性的人题出了问题。约翰在他的福音书中,便修补这种由于对基督神性缺乏信心所造成的破损。他的福音书清楚地启示基督就是神。此外,我们已指出,这本强调基督神性的福音书中,也强调吃喝主。我们在启示录也发现有论到吃与喝的事。这明确地说出约翰的职事和保罗的一样,强调吃喝的重要。不吃不喝,我们无法成为正确的基督徒。我们学知如何饮活水是极其重要的。我们需要注意圣经中所有关乎如何喝主的启示。
CopyrightⒸ 2016-2023 臺灣福音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