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以弗所書四章二十二至二十四節,加拉太書二章二十節,提摩太後書三章十六節上,以弗所書六章十七至十八節上。
在本篇信息中,我要說到讀箴言正確的路。
聖經首先啟示神。(創一1。)整個宇宙是個奧祕,這奧祕的中心乃是神。神創造天地。若沒有神,就沒有甚麼能存在。
聖經給我們看見的第二件事是神的說話,神的話。希伯來一章一至二節上半說,『神既在古時,藉著眾申言者,多分多方向列祖說話,就在這末後的日子,在子裡向我們說話。』因此,聖經裡首先有神,然後有神的說話,就是從祂口中所出的話。
創世記一章一節說,『起初神創造,』約翰一章一節說,『太初有話。』這話成了肉體。(14。)首先是神,然後是話,再後話成了肉體。
我們習慣說神成為肉體;然而,說話成為肉體也許更準確。這話成肉體的一位,就是在肉體裡的基督,作神的具體化身。現在有三樣:神、話、在肉體裡的基督。話,就是神的兒子基督,成了肉體。
第四,在肉體裡神的兒子,就是話,成了賜生命的靈。(林前十五45下。)所以,有神、話、在肉體裡的基督和那靈。
以弗所六章十七節說,『接受…那靈的劍,那靈就是神的話。』照著希臘文法,本節指明那靈就是話。這符合基督在約翰六章六十三節的話:『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因此,有神、話、在肉體裡的基督作話的具體化身、那靈,和再一次的話。
在『神人』一書裡,我指出聖經給我們看見神人、新人、新造、基督的身體和新耶路撒冷。這裡我要指出,這一切都是出自神、話、基督作話的具體化身、那靈、以及是話的那靈。沒有這五樣東西作因素,我們就無法有神人、新人、新造、基督的身體和新耶路撒冷。不但如此,這五個因素乃是一。神就是話;話就是基督;基督就是那靈;那靈就是話。今天這五樣都在我們重生的靈裡,甚至與我們的靈調和為一靈。(林前六17。)
箴言這卷書雖然記載在神的話裡,但不是直接從神來的話,而是許多智慧人的話,尤其是所羅門的話。同樣,聖經多半不是神直接的話。然而,舊約有許多是神的說話,如創世記一章三節,那裡神說,『要有光。』雖然箴言是聖經裡的一卷,但我們若憑著天然的人來接觸,箴言對我們就不是神的話。
在林前七章二十五節上半,保羅說到婚姻:『我沒有主的命令,但我…題出我的意見。』這裡保羅清楚的說,他所要說的不是神的話,乃是他的意見。在四十節他繼續說,『但我想我也有神的靈了。』這說明一個事實:聖經滿了人的話,就是神子民的話。但這些話也是神的話,因為這些是在聖經裡,而聖經是神的呼出,(提後三16上,)就是神將祂自己呼出來。
我們若憑著天然的人,憑著心思來接觸聖經裡的話,這話對我們就不是神的話。但我們若運用靈來到聖經跟前接觸神,話就成為那靈。我們讀箴言時,這該是我們的經歷。這卷書裡的話是智慧人的話,但我們若在禱告的靈裡,運用靈來接觸這些話,每句話對我們就都成為靈和生命。我們眾人看見這點,是很重要的。
我們在基督裡的信徒不再是舊人-我們乃是新人。然而,無論我們多麼新,我們仍有我們的人性。神沒有撇棄我們受造的人性,乃是重生這人性。不錯,基督釘死、了結了墮落的舊人,但祂用神的生命重生我們由神所造的人性,使其有新生的起頭。
復活是在釘死以後;若沒有復活,就無法有重生。(彼前一3。)基督在十字架上所了結的,是墮落的人性,墮落的舊人,但神所造的人性仍要復活。在復活裡,神聖的元素拔高重生的人性。現今我們重生成為新人以後,仍有我們的人性,但這是復活、重生的人性。
因為這是信徒很難領會的事,我們就需要有關於舊人和新人的清楚異象。一面,我們老舊、墮落的人性,在基督的釘死裡已被了結;另一面,我們由神所造的人性,藉著基督的復活,有了新生的起頭,得了重生。因此,我們已被了結,也有了新生的起頭。今天我們所有的人性,不是老舊、被了結、墮落的人性,乃是新的、有新生起頭、拔高的人性。
在加拉太二章二十節上半保羅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我們若只留意經文這部分,也許以為保羅在說,他的人性已全然被了結,因為他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但基督活在那裡,活在誰裡面?保羅答覆這問題,說,『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不但如此,保羅立刻接著說,『並且我如今在肉身裡所活的生命,是我在…信裡…所活的。』首先保羅宣告:『我…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然後他說,『我…活。』釘死的『我』是舊『我』。活著的我是新的、重生的『我』,重生的人性。
現在我們能領會,箴言在我們的基督徒生活中該有的地位。因為我們仍有我們的人性,我們就需要正確、屬靈的箴言,不是要培養我們天然的人,乃是要培養我們重生的新人。例如,某位弟兄關於道理,能說得很多,但他在日常生活中,也許對許多事都非常懶惰、輕率、並且沒有秩序。這樣的人的確需要藉著箴言培養他重生的人性。
我們都需要箴言培養我們的新人。我們來讀箴言,需要一個運用我們的靈同那靈接觸話的人。然後箴言裡的話,對我們就成為靈和生命,不是培養我們天然的人,乃是培養我們重生的新人。
CopyrightⒸ 2016-2023 臺灣福音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