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使徒行傳四章一至三十一節。
在行傳三章彼得陳明,基督這位醫治者是神的僕人、聖別者、公義者、生命的創始者、申言者、以及地上萬族都要因祂得福的後裔。因這醫治者是生命的創始者,所以每當我們呼求祂,我們就享受舒爽的時期。祂是申言者,同我們講說神;我們也因祂這位亞伯拉罕的後裔得福。基督這位奇妙醫治者的這些方面都是為著我們的。然而,在行傳三章,我們沒有看見這位醫治者是為著神的經綸,神的定旨,神的建造。但在四章,彼得得了機會進一步陳明這位醫治者,陳明祂是為著神建造的石頭。關於這一點,四章十一、十二節說,『祂是你們匠人所輕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在本篇信息中,我們要釋放進一步的話,論到基督是為著神建造的石頭。
神成為肉體來作石頭,是要建造祂宇宙的居所;而本該是匠人的猶太首領,卻輕棄這石頭。然而,神使祂成為房角的頭塊石頭。猶太首領越棄絕祂,神越使用祂。首先,祂是石頭只是一般的。但祂被猶太首領棄絕以後,神在復活裡使祂成為房角石。起初祂是普通的石頭,然後猶太首領棄絕祂,將祂殺害。但神寶貴祂,叫祂從死人中復活,使祂成為特別的石頭,房角石,就是聯絡建築物兩堵牆的特出石頭。基督是神居所的房角石。
在約翰一章我們看見安得烈把他哥哥西門彼得帶到主耶穌那裡。『耶穌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磯法繙出來,就是彼得。)』(約一42。)後來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主耶穌問門徒說,『你們說我是誰?』(太十六15。)彼得帶頭宣告說,『你是基督,是活神的兒子。』(太十六16。)主回應彼得的話說,『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召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十六18。)這裡『彼得』這名的意思是石頭,就是為著神建造的材料。主耶穌似乎說,『你是彼得,是一塊石頭,我要用石頭建造我的召會。』
無疑的,主的話必定給彼得深刻的印象,雖然他當時可能不領會這話。然而,賜生命的靈吹到他裡面。經綸的靈吹到他身上以後,彼得就成了屬靈的人,有素質的靈在他裡面,經綸的靈在他身上。他是這樣的一個人,必定開始領會主論到他是石頭的話。彼得也許對自己說,『我記得頭一次遇見主的時候,祂說祂要賜給我一個新名,意思是石頭。後來祂叫我「彼得,」並且說要把祂的召會建造在磐石上。現在我明白主說的話了。』
有了這個領會,彼得在行傳四章就能陳明主耶穌是匠人所輕棄的石頭,卻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後來他在年老的時候,寫他第一封書信,說到主是活石,信徒是活石,為著神的建造:『你們來到祂這為人所棄絕,卻為神所揀選所寶貴的活石跟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屬靈的殿。』(彼前二4~5上。)按照行傳三、四章,彼得不僅認識那醫治者是神的僕人、聖別者、公義者、生命的創始者、申言者、以及全地都要因祂得福的後裔,也認識祂是為著神建造的石頭。
我不信歷代以來有多少人根據聖經教導耶穌基督是為著神建造的石頭。祂不僅是僕人、聖別者、公義者、生命的創始者、申言者和後裔,祂也是為著神建造的石頭。按照四章十二節,這石頭乃是我們可以靠著得救的那一位。因此,祂是石頭救主。祂是石頭救主,乃是堅實、剛強、可靠的。我們可以倚靠祂,站立在祂上面。這石頭是磐石、基石、房角石。我們在撒迦利亞四章七節看見,祂甚至是頂石。基督是為著神建造的材料。神的建造完全是出於基督的。
有些人聽到我們按照聖經說,基督是神建造裡的房角石、基石、頂石,甚至是所有的石頭,也許會指控我們教導泛神論。這是不實的指控。不錯,我們說基督是我們的食物、空氣、水、光、門、衣著、居所,但這確實不是泛神論。基督不彀資格作我們的食物和飲料麼?祂不彀資格作我們的空氣、衣著、門和居所麼?祂不是為著神建造的基石、房角石、頂石以及所有的石頭麼?基督當然彀資格作這一切。然而,今天有些人減損基督的資格,反而不實的控告那些根據聖經,教導基督是包羅萬有、是一切又在一切之內的人,為泛神論者。新約啟示基督是一切,又在一切之內,(西三11,)我們是這位是一切又在一切之內者的豐滿。(弗一23。)何等奇妙,我們是基督的豐滿來彰顯祂!
我們乃是靠著耶穌基督這包羅萬有者的名得救的。你知道祂的名為何這樣有能力麼?祂的名大有能力,因為祂是那奇妙、包羅萬有的一位。我們已經靠著耶穌基督的名得救,祂是那包羅萬有者。基督這包羅萬有者,乃是神、人、父、子、靈、磐石、根基、房角石、頂石、門、我們的食物、飲料、衣著、生命、力量、能力、功用、行動、生活、話語、氣息、視力、聽力。哦,基督之於我們的一切,豈能述盡說竭!
由於傳統的影響,有些人說我們不該使用新辭發表基督的所是。他們宣稱,我們只該用教父、會議和傳統教訓所使用的辭。這給神的子民加上很大的限制。我們需要突破這限制,在必要的時候使用新辭,來傳達基督的包羅萬有。我們不該信靠傳統神學,因為那限制我們,甚至誤導我們。我們需要看見聖經中基督的所有方面,特別要看見,我們的基督有一方面是為著神建造的石頭。為著這建造的石頭,阿利路亞!
基督不僅是為著神建造的石頭,也是絆腳的石頭和砸人的石頭。論到祂自己是絆腳的石頭和砸人的石頭,主耶穌說,『那跌在這石頭上的,必要跌碎;這石頭掉在誰身上,就要把誰砸得粉碎,簸散如糠秕。』(太二一44。)對於信徒,基督是我們所信靠的基石。(賽二八16。)但對於不信的猶太人,祂是絆腳的石頭,(賽八14~15,羅九32~33,)對於列國,祂將是砸人的石頭。按照但以理二章三十四、三十五節,基督這石頭在祂回來時要砸碎列國。
對我們信徒而言,基督不是絆腳的石頭,也不是砸人的石頭-祂乃是建造的石頭,甚至是繁殖的石頭。對於我們,祂已經成為建造的石頭。首先,我們成為祂的繁殖,現今祂正將我們建造在一起,成為神的居所。祂是為著神建造的建造者和材料。祂是石頭救主。在神的經綸裡,祂正建造祂永遠的居所。祂對猶太人和列國,分別是絆腳的石頭和砸人的石頭;但對我們,祂是繁殖的石頭和建造的石頭。
石頭在聖經中是主要的項目。在創世記,神用泥土創造人,(創二7,)因此,頭一個人是泥土人。然後神親自來作人,這人是石頭人。在聖經末了,啟示錄這卷書中,有一座石頭城,一座用石頭建造的城。所以,聖經開始於泥土人,繼之以石頭人,完成於石頭城。這是神的經綸。
研讀聖經不是容易的事。我們若要正確的研讀神的話,就需要一些技巧。人若缺少必要的技巧,讀使徒行傳就可能注意神蹟、奇事和彼得的影子(徒五15)這類的事。他們可能不注意匠人所棄絕的石頭。然而,我們需要看見基督是建造石頭的重要。
聖經的開頭有生命樹、河與石頭。按照創世記二章,神創造了人以後,將人安置在生命樹跟前。(創二8~9。)那裡又告訴我們:『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裡分為四道。』(創二10。)創世記二章說到河,連帶說到金子、珍珠和瑪瑙石。(創二12。瑪瑙石原譯紅瑪瑙。下同。)這是聖經中頭一次題到石頭。
我們在舊約裡一再讀到石頭。例如,大祭司穿的以弗得,肩上有瑪瑙石,大祭司的胸牌上鑲了十二塊寶石。(出二八8~12,21。)這些石頭上刻著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這含示在神看來,神的選民該成為石頭。
我們在舊約裡也讀到裂開的磐石,從其中流出生命的水。(出十七5~6。)在哥林多前書保羅告訴我們,這磐石就是基督:『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所喝的是出於隨行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林前十4 。)
以賽亞八章十四、十五節說到絆腳的石頭。但以賽亞二十八章十六節說,『看哪,我在錫安放一塊石頭,作為根基,是試驗過的石頭,是穩固根基,寶貴的房角石。』對反對的人,基督是絆腳的石頭;但對我們,祂是基石和房角石。不僅如此,撒迦利亞說到基督是頂石:『他必搬出一塊石頭,安在殿頂上;人且大聲歡呼,說,願恩惠恩惠,歸與這殿。』(亞四7。)
在新約裡,我們讀到更多關於石頭的話。主耶穌稱彼得為石頭,並指明神自己是磐石。(約一42,太十六18。)基督要用信徒為石頭,把祂的召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在林前三章十一節保羅說,基督是那已經立好的惟一根基,我們應當用金、銀、寶石在這根基上建造。在彼前二章四至五節,我們看見主耶穌是活石,我們也是活石,被建造成屬靈的殿。然後在啟示錄主說,得勝者要得著一塊白石,表徵他們在神看來成了寶石。(啟二17。)不僅如此,在啟示錄四章,神坐在寶座上,顯出來的樣子好像碧玉和紅寶石:『那位坐著的,顯出來的樣子好像碧玉和紅寶石。』(啟四3。)
至終有新耶路撒冷,這城的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好像碧玉,』(啟二一11,)有高大的牆,也是碧玉造的,(啟二一12,18,)並且十二根基是由寶石組成的。我們若想想這城,就會看見牠是由金子、珍珠和寶石組成的。這乃是聖經中關於石頭的清楚啟示。
許多聖經教師沒有看見,石頭在聖經中是主要的項目。你有沒有聽說主耶穌是石頭救主?有沒有人告訴你,神顯出來的樣子是碧玉?按照啟示錄四章,我們可以說,我們的神是碧玉神。如果有人說聖經中找不到這樣的辭,我們可以指出,聖經沒有『三一神』這說法,但聖經裡的確有神是三一-父、子、靈-的事實。同樣的,聖經沒有用『碧玉神』這辭,但聖經明確的啟示神顯出來的樣子是碧玉,那麼,真正說來,祂不是碧玉神麼?
我再次鼓勵你們不要信靠傳統神學。這種神學對於聖經中許多事物有太多的限制、盲瞎和遮蔽。我們只看見主話的一小部分。聖經裡神的啟示是無窮盡的。當我們在永世裡,我們會說,『哦,我們已過所看見的太少了!』
我們研讀聖經不該草率,反之,我們需要跟隨聖經中管治的原則。我們若跟隨這些原則,就不會犯錯。雖然我們不該受傳統神學的限制,但我們解釋聖經時,仍需要受管治原則的指引。(也許我們以後有機會時,可以來看這些原則是甚麼。)
在聖經裡,從創世記二章到啟示錄二十二章,有一條關於石頭的線。創世記二章有瑪瑙石,這是開始;然後在啟示錄二十一、二十二章有碧玉城,這是完成。這城的外觀、牆和第一根基,都是碧玉。所以,彼得說到基督是匠人所輕棄的石頭,神卻在復活裡使祂成為房角石,其中所指明並含示的真理實在太多了!
CopyrightⒸ 2016-2023 臺灣福音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