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称义的表样

我喜爱罗马书,因为它写得扎实又具体。本书虽然说到许多道理,实际上乃是照着事实和经历写的。罗马书是基于经历。称义也许看起来是道理的事,但使徒保罗,随著称义的道理,给我们称义活的表样─亚伯拉罕这个人。(罗四1~25。)在本篇信息中,我们要来看亚伯拉罕─称义的表样。他是我们的模型,我们的榜样。亚伯拉罕这名的意思是‘众人的父’。照着圣经,亚伯拉罕是犹太人和相信之外邦人的父。(罗四11~12,16~17,加三7~9,29。)凡以信为本的,无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都是亚伯拉罕的后裔。

壹 蒙召的人

亚伯拉罕是蒙召的人。亚当是受造的,而亚伯拉罕是蒙召的。受造和蒙召有很大的不同。创世记主要分为两段:前段包括前十章半,叙述受造族类的历史,以亚当为父和元首;后段从十一章中间至该书末了,叙述蒙召族类的历史,以亚伯拉罕为父和元首。受造族类的历史记载在创世记,于建造巴别(希腊文是巴比伦)城和巴别塔时达到高峰。偶像的名字记在这塔上,意思是整个受造族类已转去拜偶像。因此保罗说,人类将神改换为偶像。(罗一23,25。)

保罗写罗马一章,是照着创世记所叙述的历史。从该隐的时代开始,人就不以认识神为美,并且离弃神。人类弃绝神并建造以诺城,就是创世记四章所记人最初的文化。从那个文化起,人类落到败坏里,并留在败坏的光景里,直到洪水来临,那是神在他们身上的审判。因着神的怜悯,有八个人藉着豫表基督的方舟得救。八是复活的数字,指明这些人是在复活里得救并蒙保守。就一面说,挪亚是新族类的元首。然而不久以后,在创世记十一章,挪亚的后裔也在巴别离弃神。他们将神改换为偶像,完全弃绝神。洪水以前,人类还没有完全离弃神;后来挪亚的后裔落到拜偶像里,人才完全离弃神。

淫乱随着拜偶像而来。巴别以后,所多玛(Sodom)出现。所多玛是淫乱的城。在英语里有sodomy(亲男色)和sodomites(亲男色的人)二辞,表征最可耻的淫乱行为。所多玛的居民违反自己的天性,并造成很大的混乱。在创世记十九章的时候,将神改换为偶像的人类,落到亲男色的光景里。结果,各种邪恶都出现了。

这就是罗马一章的背景。罗马一章是照着人堕落的历史写的:不以认识神为美,将神改换为偶像,落入淫乱,并产生各种邪恶。

在堕落可怕的过程里,人类将神改换为偶像,并完全离弃神。神也放弃人类,作为回报。神似乎说,‘既然你们离弃了我,我就任凭你们。’受造族类离弃神,神也放弃受造族类。

然而,神从这族类呼召出一个人同他的妻子。神无意呼召第三个人。祂的心意是要呼召一个完整的人,包括一个人和他的妻子。你若是尚未结婚,你就不完整。没有你的妻子,你是不完整的人;你需要她补足你,你们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实体。所以,神呼召亚伯拉罕同他的妻子,这是一个完整的人。

我们也许以为自己不是非常绝对为着神。然而,亚伯拉罕,我们信心的父和模型,自己并不绝对。他蒙神呼召离开迦勒底的吾珥时,不但带着他的妻子,也带着其他的亲人。

神向亚伯拉罕显现为荣耀的神,藉此呼召他。(徒七2~3。)神不是只用言语呼召他;祂是用祂的荣耀呼召他。亚伯拉罕看见神的荣耀,就受了吸引。

我们的经历是一样的。就一面说,我们也看见神的荣耀。我们听见福音,这福音刺入我们里面的时候,我们就看见神的荣耀。你得救时没有看见神的荣耀么?当我是个雄心勃勃的青年人时,我看见了这荣耀。我无意接受神,但福音刺入我里面,我就不能不说,‘神,我要你。’我无法否认神的荣耀向我显现了。这样的经历是无法解释的。没有人的言语能充分描述,福音刺入我们里面时,我们所看见的。我们只能说,荣耀的神向我们显现,吸引我们并呼召我们。我们和亚伯拉罕一样,被荣耀的神所呼召。

亚伯拉罕和我们一样;我们不该以为我们和他不同。我们不该欣赏亚伯拉罕而贬低自己,因为他和我们都在同样的水平上。我们都是亚伯拉罕,亚伯拉罕不是特出的。我作小孩子的时候,听见亚伯拉罕的故事,我以为他是特出的。然而,后来我读主的话,就领悟亚伯拉罕和我之间差别很小,我们几乎是一样的。虽然亚伯拉罕已蒙神呼召,但他没有胆量离开拜偶像之地;这迫使神使用亚伯拉罕的父亲将他带出吾珥。亚伯拉罕是蒙呼召的人,但发起实际离开的是他父亲。他们离开迦勒底的吾珥,并住在哈兰。然而,亚伯拉罕仍没有足彀的胆量绝对跟从神,神被迫将他父亲取去。他父亲死在哈兰,然后神再次呼召亚伯拉罕。

亚伯拉罕的第一次蒙召记载在行传七章二至四节,第二次蒙召见于创世记十二章一节。我们该注意这两次呼召之间的不同。照着行传七章二节,神呼召亚伯拉罕离开两件事─他的本地和他的亲族。照着创世记十二章一节,加了另一项─他的父家。第一次呼召要求亚伯拉罕离开他的本地和本民;第二次呼召要求他离开他的本地、亲族和父家。亚伯拉罕和他妻子必须单独出去。神取去亚伯拉罕的父亲,祂不要他带着其他的亲人。

我们若思想亚伯拉罕所作的,就会领悟不是只有我们不绝对顺从主的呼召。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是头一个不绝对跟从神的人。他觉得孤单,他不要独自离开;因此,他带着他的侄儿罗得。这违反神的呼召。虽然亚伯拉罕答应主的呼召,但他的答应,至少有部分是不顺从那呼召。同样,几乎我们众人都答应了神的呼召;但在我们的答应里,我们违反祂的呼召而行。我们没有人是绝对答应神的呼召。然而,神是绝对的。无论我们多不绝对,神都要完成祂的呼召。

亚伯拉罕爱罗得,神就用他来管教亚伯拉罕。至终,罗得与亚伯拉罕分开,亚伯拉罕才绝对跟从神的呼召。他不再有父亲或侄儿;只有他同他的妻子。他离开了他的本地、他的亲族、和他的父家。然而,他必须再离开一件事─他自己。他倚靠自己。

撒拉题议亚伯拉罕藉着夏甲生子,我们由亚伯拉罕的反应知道他仍倚靠自己。虽然这个建议是好意,却违反了神的呼召。亚伯拉罕该运用鉴别力,不听从他的妻子。撒拉的题议是个试验,证明亚伯拉罕仍在老旧的己里,他那部分仍是旧造。然而,神的心意是要呼召亚伯拉罕完全离开旧造的每一部分─不但离开他的本地、亲族和父家,也离开他自己。神似乎告诉亚伯拉罕:‘你不该作什么。你必须从自己出来。我要为你作一切。但你留在自己里面的时候,我就不能作什么。’然而,亚伯拉罕照撒拉的题议作,结果生出以实玛利。那是非常严重的错误,犹太人因此不断受苦。为什么亚伯拉罕犯这样的错?因为他仍在自己里面。他弃绝了许多其他的事物,但他没有弃绝自己。

亚伯拉罕什么时候离开自己?乃是到一百岁的时候,他才弃绝自己,那时他想到自己的身体如同已死。当然,每个死了的人都从自己出来了。亚伯拉罕一百岁时,看看自己说,‘我完了。我如同已死。’罗马四章十九节说,‘想到自己的身体如同已死。’这指明他终于从自己出来了。他成了完全蒙召的人。你蒙召了么?虽然你是蒙召的人,但你还没有弃绝自己。

我们已经看见,受造族类堕落到一个地步,将神改换为偶像。神对他们不能作什么。就神而论,以亚当为首的受造族类已经毫无指望,于是祂完全放弃了这族类。然而,神从那受造并堕落的族类中呼召出亚伯拉罕,作为新族类,蒙召族类的父和元首。我们属于那一族类─受造族类或蒙召族类?我们属于蒙召族类。然而,我们与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一样。我们像他那样,对神呼召的反应是逐步的,不是绝对的。我们都在回应神呼召的过程中。无论你多软弱,我保证至终你会被呼召出来。然而,你该加速你的蒙召,弃绝一切不是神自己的事物。你越快往前越好。我鼓励你加速,从一切不是神的事物中出来。

贰 信的人

蒙召的族类成了信的族类。亚伯拉罕首先是蒙召的人,然后是信的人。他舍弃了一切,除了信靠神以外无法往前。他信靠神,因为他不知道往那里去。神只告诉他要离开本地、亲族和父家。祂没有告诉亚伯拉罕往那里去,这迫使他信靠神。亚伯拉罕能说,‘我只信靠神。祂带领我去那里,我就去那里。’我们若研读亚伯拉罕的历史,就会知道他的生活是信靠的生活,信的生活。神不期待亚伯拉罕作什么。神似乎告诉他:‘亚伯拉罕,你已蒙我呼召,不要作什么。我要为你作一切,只要与我同在。我行动的时候,你就行动;我往那里去,你就必须往那里去;不要为自己或凭自己作什么。’这就是信靠神的意思。

许多人有错误的印象,以为相信主耶稣只不过是说,‘主耶稣,我相信你,我接受你作我的救主。’这是对的,但相信主耶稣还有更深远的含意。相信主的意思是:我们必须了结自己,承认我们一无所是,一无所有,也一无所能。每一步,每一刻,我们都必须信靠祂。我不知道如何行事;我只知道如何信靠我的主。我已蒙召离开一切不是神的事物,现在我信入一切是神的事物。我相信祂,我也相信祂为我所成就的一切。我相信祂为我所能作的,也相信祂为我所要作的;我完全信靠祂。这是蒙召并相信之族类的见证。我们是相信之父亚伯拉罕的子孙,我们乃是相信的子民。(加三7~9。)

一 称无为有的神

亚伯拉罕相信的神是怎样的神?我们相信的神是谁?亚伯拉罕所信的神是称无为有的神。(罗四17。)亚伯拉罕的神称无为有,意思是祂从无有造出东西。神是创造主。亚伯拉罕相信这样一位神,并将这位神应用到他的处境中。就一面说,亚伯拉罕不能产生后嗣。然而,神称以撒为有。虽然以撒还没有,神却称以撒为有。以撒还没有,也不可能有的时候,神就宣告:‘要有以撒。’以撒出生了:神称无为有。我们必须相信同样的神,因祂是全能的创造主,是称无为有的。

二 叫死人复活的神

亚伯拉罕所信的神是叫死人复活的神。(四17。)这就是说,神能叫死人复活。当神叫亚伯拉罕献上以撒时,他经历这点。亚伯拉罕顺从了。亚伯拉罕献以撒时,信神会叫他从死人中复活。(来十一17~19。)他信神会叫他儿子复活,他会在复活里得回他的儿子。

我们需要同样的相信主耶稣。我们相信神是那称无为有的创造者。我们也相信祂是赐生命者,是能叫死人复活的一位。祂能从无有中创造,祂也能叫死人复活。

我们可将这点应用到召会生活中。你也许觉得你所在地召会的光景很贫穷。不错,是非常贫穷;事实上,是一无所有。你必须对主说,‘主,进来称无为有。’可能你移民到某地,发觉那是满了死亡的地方。那是神打发你去的原因;你必须相信祂是叫死人复活的一位。

一九四九年,我被打发到台湾。我认为那个岛是落后地区。我一直在远东最大的城市上海生活并工作,那里主的工作很强,有一千位圣徒一起聚会;我们在十七个分家聚会,并且有四种刊物。忽然我离开中国大陆,被打发到台湾这个小岛。我观察情形,深感失望。我不能作什么,也不想作什么。我没有意愿在这样落后地区的贫穷人中作工。我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对自己说,‘你在这里作什么?你为什么到这里来?’然后我转向我的妻子,并且问:‘我们为什么来?我们能作什么?’我非常受困扰,我的妻子也不能说什么来帮助我。有一天,那称无为有,又叫死人复活的神摸着我的心,告诉我不要失望。此后,我对台湾的工作有了负担。不到五年,我们的人数从三百五十人增长至二万人。头一年,我们增加近三十倍。那时得救的人,有许多现在都是同工。

我们必须相信那称无为有,又叫死人复活的神。不要因你所在地的光景失望。不要说一切都是贫穷、死沉的。这样的地方对你是合式的地方,对神也是合式的地方。这里贫穷么?你有那称无为有的丰富之神。这里死沉么?你有那叫死人复活的活神。你的光景给神机会进来,分赐生命给死人。不要抱怨,要呼求祂并相信祂。不要对你的家庭情形失望。不要说你的妻子贫穷,或你的丈夫死沉。你越说你的妻子贫穷,她就越糟。你越说你的丈夫死沉,他就越糟。你必须宣告:‘我的妻子贫穷,但我的神不贫穷。我的丈夫死沉,但我的神不死沉。我所信的神是从无有创造出东西,又叫死人复活的神。我的神不是叫活人复活─祂是叫死人复活。我的光景正好给神绝佳的机会。’

参 他的信被算为义

这样的信被神算为义。(罗四3,21~22。)我们越这样相信神,就越感觉神喜悦我们。这是神的义算给我们,作我们信的结果。如我们在前一篇信息中所看见的,信是活的基督自己。基督进到我们里面作相信的一位,祂就是我们的信。然后神将我们的信算为义。因此,我们有信又有义。这就是说,我们得着更多的基督。我们有祂作我们的信和我们的义;祂是我们凭以相信祂的信,也是神算给我们的义。祂是我们的一切。我们越相信祂,就越得着祂。我们越相信祂,神就越将祂给我们。

肆 受了割礼作印记

那算给亚伯拉罕作为义的信,不是在于外面割礼的形式,因为割礼是以后才有的。亚伯拉罕受了割礼的记号,作他未受割礼时那信之义的印记。(四11。)割礼是外面的形式,乃是里面实际的印记。我们若没有实际,就该忘记外面的形式。我们若有实际,也许偶尔需要外面的形式作印记。割礼对亚伯拉罕就是这样的印记。不仅如此,割礼对信的外邦人,就是未受割礼的人,也是印记;亚伯拉罕也是他们的父。

伍 成为信心之父

所以,亚伯拉罕成了信心之父。(罗四16~17,加三7~9,29。)他是那未受割礼、有同样信心之人的父,(罗四11,)也是那受割礼、照同样信的脚踪而行之人的父。(12。)亚伯拉罕是两班人─信的犹太人和信的外邦人─的父。你若相信主,亚伯拉罕就是你的父。所有在基督里的信徒,都是他的后裔。

陆 应许他和他的后裔承受世界

神应许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必得承受世界。(四13。)这是大事。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承受了神,他们也要承受世界。让别人去为控制世界争战。世界将是我们的。战争过去以后,神要说,‘让我的子民得着世界。’这应许不是藉着行律法,乃是藉着信的义所赐的。谁要承受地土?那些蒙召并相信主耶稣的人,那些得着基督作他们的信并作他们的义的人。要确信世界将是我们的。我们不需要争战或挣扎。我们只需要相信神大能的作为。我每天读国际新闻,看神在作什么,尤其是在中东作什么。活在今世,神行动的世代,实在太好了。神不但为犹太人行动,也为我们行动。有一天世界要属于所有亚伯拉罕信的后嗣。

你信这点么?我完全确信有一天我们要承受地土。我们该期待承受世界。圣经的确保证我们要承受世界。基督自己渴望回来,并恢复地;祂对地的兴趣远过于天。主要回来,不但为祂自己,也为我们取得地。我们是应许的后嗣,我们要承受世界。

柒 神称义的证明

神称义的证明乃是复活的基督。(四22~25。)我喜欢这首诗歌:

公义父神,你已接受

耶稣作我的代替;

祂是义的受你审判,

代替我这不义的。

祂今坐在你的右边,

作你公义的明证;

祂已使你完全满足,

你义使你难变更。

(诗歌十八首第三节。)

因此,坐在神右边的复活基督,乃是我们已得称义的证据。基督救赎的死,作神称义我们的根据,已完全为神所悦纳;基督已从死人中复活,证明了这点。这是神所赐我们称义的证明。

基督的死已完全履行并满足神公义的要求,因此我们藉着祂的死,就得神称义。(三24。)祂的复活乃是证明祂为我们的死已经满足了神的要求,我们因祂的死已经蒙神称义,并且我们在祂这位复活者里面,已经在神面前蒙悦纳。不仅如此,祂这位复活者,也在我们里面为我们活出能得神称义,且蒙神悦纳的生活。所以,罗马四章二十五节说,祂复活是为我们的称义。

CopyrightⒸ 2016-2023 臺灣福音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