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腓立比书三章十至十四节。
在腓立比三章十至十四节保罗强调杰出的复活。十一节说,‘或者我可以达到那从死人中杰出的复活。’保罗竭力要达到这杰出的复活。在十二节他接着说,‘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或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取得基督耶稣所以取得我的。’这里保罗承认,他尚未达到杰出的复活,但他继续竭力追求,为要取得这复活。基督已经为着这杰出的复活取得了他;现在,保罗的心愿乃是要取得杰出的复活。基督取得保罗的目的,是叫他可以得着杰出的复活。因此,在十一至十二节里,杰出的复活就是保罗的标竿,也就是他追求的目标。
在十三至十四节,保罗接着说,‘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取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竭力追求,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召我向上去得的奖赏。’在此我们看见,保罗并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取得了杰出的复活;他乃是向着杰出的复活这标竿竭力追求,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召他向上去得的奖赏。
标竿与奖赏不同。保罗向着标竿竭力追求,要得神召他向上去得的奖赏。每一个呼召都是有目的、有标竿的。神召我们向上去得的目的和标竿是什么?这里所用‘召我向上去得’一辞,指明这个呼召是从上头,就是从诸天之上来的。在希伯来三章一节保罗用了‘属天呼召’。杰出的复活就是神属天呼召的目的和标竿。因此,我们若仔细思考腓立比三章十至十四节,就会看见,杰出的复活乃是保罗的主题。
圣经里只有三章十一节有‘杰出的复活’(out-resurrection)一辞。据我所知,大多数的译本都忽略了这个希腊字的字首艾克(ek),有杰出的意思。这里保罗在一般所用‘复活’一辞前面加上这字首。他为什么这样加呢?照着保罗的异象和经历,他领悟神在宇宙中的心意,乃是完全与新的事、在复活里的事有关,但这复活的意义非常特别,与一般所指的复活不同。
复活一般的意义是指一个东西死了,又活过来。拉撒路就是这样复活的。他死了,埋葬了,甚至开始发臭了。然后,主耶稣来了,祂大声喊着说,‘拉撒路,出来!’拉撒路就从坟墓出来了。(约十一43~44。)拉撒路的复活是杰出的复活么?不是。拉撒路虽然从死人中起来,而且活过来,但新造没有作到他里面。他仍然是一个在旧造里的人。拉撒路最多经历了复原;他从死亡复原到天然的生命里。但是那时候他既没有重生,也没有得着新的构成。你曾否听过一篇信息告诉你,拉撒路的复活仍然在旧造的范围里,他并没有复活到新造里?有一天拉撒路还是死了,他那曾经复活的身体再次躺在坟墓里,这就证明拉撒路并没有藉着复活被带到新造里。
腓立比三章十一节杰出的复活与拉撒路的复活截然不同。保罗一旦得着了杰出的复活,还等着回到坟墓去么?当然不!在腓立比三章保罗一直竭力追求的复活,绝对与旧造无关,并且绝对是在新造里。保罗所说杰出的复活,乃是指脱离旧造,进入新造的复活。
按照文法,十一节杰出的复活,就是十节保罗所追求的标竿。保罗在这两节经文里说,‘使我认识基督、并祂复活的大能、以及同祂受苦的交通,模成祂的死,或者我可以达到那从死人中杰出的复活。’十节给我们看见,保罗渴望认识基督、并祂复活的大能、以及同祂受苦的交通,模成祂的死。他愿意认识基督、经历基督、并享受基督。在十一节我们看见保罗的标竿─达到杰出的复活。事实上,这不仅是十节的标竿,也是八节和九节的标竿。保罗将万事看作粪土,为要赢得基督,(8,)并且给人看出是在祂里面,(9,)使他认识基督、并祂复活的大能、以及同祂受苦的交通,模成祂的死,使他可以达到杰出的复活。根据文法,这是对八至十一节的正确解释。保罗的标竿乃是达到杰出的复活。
在本篇信息中,我们需要来看如何达到杰出的复活这标竿。为此,我们必须在基督复活的大能这一面认识祂,在同祂受苦的交通这一面认识祂,还要藉着模成祂的死来认识祂。
主耶稣藉着成为肉体,穿上了人的性情;祂穿上了一个血肉的身体。这身体是属旧造,还是属新造?血肉之体乃是旧造的一部分。林前十五章五十节说,‘血肉之人不能承受神的国。’这包括了主耶稣的血肉之体。这里的原则是:凡属旧造的,都与神的国无关。因此,主耶稣所穿上的身体,乃是属旧造的。
主耶稣在地上的年日里过人性生活。那么主的人性生活是属旧造,还是属新造?主耶稣虽然有属旧造的血肉之体,也生活在旧造的环境里,但他所过的生活却不属旧造。反之,主耶稣所过的生活,完全是属新造的。但是,祂既有属旧造的身体,又活在旧造的环境里,怎么能过属新造的生活?祂能这样,乃是藉着不断的向旧造的身体死,向旧造的环境死,并向神活着。这就是祂过完全属新造生活的路。
我们不该认为,主耶稣只在钉十字架的时候死。不,祂一生下来就开始死,就开始过钉十字架的生活。主的确是过人性生活,但祂的生活是一个钉十字架的生活。藉着过钉十字架的生活,祂就向旧造死。
在主十二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可以说明祂那时就过钉十字架的生活。祂的父母寻找祂好几天,最后找着了祂。祂的母亲说,‘孩子,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看哪,你父亲和我多么伤心的在找你。’(路二48。)主耶稣回答说,‘你们为什么找我?岂不知我必须以我父的事为念么?’(49。)在此我们看见,主甚至在十二岁的时候,就过钉十字架的生活。祂从母亲马利亚得着旧造的生命,但是祂没有照着旧造的生命活,反而向旧造的生命死,并照着另一个生命活,就是照着祂父的生命活。
约翰六章五十七节帮助我们明白这点。在那里主耶稣说,‘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不错,主耶稣是活着,但祂是凭着父活着。父活在祂里面,而祂活父。这意思是说,祂不是活从母亲所得着的旧造生命。因此,即使祂有属旧造的身体,也处在旧造的环境里,祂却不是活旧造的生命。祂乃是活神圣、永远的生命,就是神的生命在旧造里活了出来。这种生活就是新造的成分。
保罗两次说到新造。在加拉太六章十五节他说,‘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要紧的乃是作新造。’在林后五章十七节他宣告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这新造是从何时开始?旧造开始于创世记一章一节:‘起初神创造天地。’新造开始于主耶稣过另一种生活,就是过钉十字架生活的时候。祂虽然身在属旧造的身体里,处在旧造的环境里,却过新造的生活。因着祂这样活着,祂就不断向旧造的一切死。
有一天,因着撒但和他跟从者的帮助,主耶稣的身体实际且完全的被治死。然后祂旧造的身体被埋葬在坟墓里。三天以后,这个身体复活了。不过,拉撒路复活的身体和耶稣基督复活的身体有极大的不同。拉撒路复活的身体没有改变,仍是属旧造的;但耶稣基督复活的身体在性质上和形状上都有了改变。旧造的身体是血肉之体,但新造的身体却成了属灵的身体。
这位成为肉体、钉十字架并复活的基督,已经成为一粒种子撒在我们里面。我们所接受的基督,并非一位天然的基督,乃是一位复活并经过变化的基督。彼得认识在肉体里的基督,那时祂还在旧造的身体里。但是,我们今天所经历的基督,乃是完全在新造里的基督。你还羡慕门徒们认识在肉体里的主耶稣么?你还盼望像约翰一样靠着耶稣的胸膛么?我们内心深处,下意识里,也许偷偷盼望能活在彼得、约翰、雅各的时代,因为他们与在肉体里的主同在。然而,在基督复活的大能、领域和成分里,以及在同祂受苦的交通中来认识基督,更是好得无比。
我们也许鄙视旧造,想要脱离它。但我们越厌恶旧造,旧造越纠缠我们。我们惟有在基督的身体里,才能从旧造里得着释放。我们惟有藉着基督的身体,并且被基督的身体占有时,才能得着释放,不至花那么多时间去想自己。保罗被基督的身体占有,以致他这人里面没有空间去考虑自己的事。因着保罗如此关心基督的身体,他就有分于基督受苦的交通。这样,他就模成基督的死。
在腓立比三章十节有四件重要的事:认识基督、认识祂复活的大能、认识同祂受苦的交通、以及模成祂的死。事实上,模成基督的死与认识基督复活的大能,以及同祂受苦的交通有关。‘模成’乃是说出我们如何能认识基督复活的大能,并同祂受苦的交通。
我们曾指明,基督在地上的一生乃是不断的死。祂活着的时候,也是一直在死,向着旧造死,好使祂能活新造里的生命。这是十节里‘祂的死’的意义。我们在召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都必须模成基督的死,向着旧造死,使我们能活新造。
保罗在三章十节使用‘模成’一辞,含示基督的死是一个模子。姊妹们烤蛋糕的时候,常常要使用模子。生面团放进模子里,就会模成模子的形状。从我们开始过基督徒生活的那日起,我们就像一块生面团,被摆进基督之死的模子里。我们为身体受苦时,就模成基督之死的形状。这就是模成基督之死的意义。
我们模成基督的死,就经历祂复活的大能,并进入同祂受苦的交通。这样,我们就达到杰出的复活,并且达到完全从旧造出来,并完全复活进入新造的标竿。
倘若一位弟兄在经历上达到了杰出的复活,那么就连他对妻子的爱也会在新造里,而不再是天然的爱、旧造里的爱。一位弟兄也许很爱他的妻子,但他的爱可能与杰出的复活毫不相干。照样,一位妻子也许照着她的伦理和文化背景来服从丈夫,但她的服从也许完全是在天然的范围里,完全在旧造里,一点也不在新造里。假设一位姊妹努力使自己要服从丈夫;她不愿服从,但她也许流泪勉强自己服从。这样的服从是在旧造里。神所要的不是天然的爱,也不是天然的服从;那样的爱和服从,都不是在杰出的复活里。祂要我们过一种腓立比三章所启示的生活。为此,我们必须赢得基督,并且给人看出是在祂里面,为要认识祂复活的大能、并同祂受苦的交通,模成祂的死,使我们能达到杰出的复活。
保罗写信给腓立比人时,并不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杰出的复活。因此,他能彀说,‘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或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取得基督耶稣所以取得我的。’(三12。)保罗只在意一件事─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竭力追求,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召他向上去得的奖赏。背后的一切属于旧造,而面前的一切属于新造。神已经拯救我们脱离旧造,把我们放在赛程里,要我们向着标竿直跑,为要得着奖赏。现在我们必须奔跑这赛程,好达到从死人中杰出的复活,以及新造里的一切事物。
CopyrightⒸ 2016-2023 臺灣福音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