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腓立比書三章十至十四節。
在腓立比三章十至十四節保羅強調傑出的復活。十一節說,『或者我可以達到那從死人中傑出的復活。』保羅竭力要達到這傑出的復活。在十二節他接著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或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取得基督耶穌所以取得我的。』這裡保羅承認,他尚未達到傑出的復活,但他繼續竭力追求,為要取得這復活。基督已經為著這傑出的復活取得了他;現在,保羅的心願乃是要取得傑出的復活。基督取得保羅的目的,是叫他可以得著傑出的復活。因此,在十一至十二節裡,傑出的復活就是保羅的標竿,也就是他追求的目標。
在十三至十四節,保羅接著說,『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取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竭力追求,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召我向上去得的獎賞。』在此我們看見,保羅並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取得了傑出的復活;他乃是向著傑出的復活這標竿竭力追求,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召他向上去得的獎賞。
標竿與獎賞不同。保羅向著標竿竭力追求,要得神召他向上去得的獎賞。每一個呼召都是有目的、有標竿的。神召我們向上去得的目的和標竿是甚麼?這裡所用『召我向上去得』一辭,指明這個呼召是從上頭,就是從諸天之上來的。在希伯來三章一節保羅用了『屬天呼召』。傑出的復活就是神屬天呼召的目的和標竿。因此,我們若仔細思考腓立比三章十至十四節,就會看見,傑出的復活乃是保羅的主題。
聖經裡只有三章十一節有『傑出的復活』(out-resurrection)一辭。據我所知,大多數的譯本都忽略了這個希臘字的字首艾克(ek),有傑出的意思。這裡保羅在一般所用『復活』一辭前面加上這字首。他為甚麼這樣加呢?照著保羅的異象和經歷,他領悟神在宇宙中的心意,乃是完全與新的事、在復活裡的事有關,但這復活的意義非常特別,與一般所指的復活不同。
復活一般的意義是指一個東西死了,又活過來。拉撒路就是這樣復活的。他死了,埋葬了,甚至開始發臭了。然後,主耶穌來了,祂大聲喊著說,『拉撒路,出來!』拉撒路就從墳墓出來了。(約十一43~44。)拉撒路的復活是傑出的復活麼?不是。拉撒路雖然從死人中起來,而且活過來,但新造沒有作到他裡面。他仍然是一個在舊造裡的人。拉撒路最多經歷了復原;他從死亡復原到天然的生命裡。但是那時候他既沒有重生,也沒有得著新的構成。你曾否聽過一篇信息告訴你,拉撒路的復活仍然在舊造的範圍裡,他並沒有復活到新造裡?有一天拉撒路還是死了,他那曾經復活的身體再次躺在墳墓裡,這就證明拉撒路並沒有藉著復活被帶到新造裡。
腓立比三章十一節傑出的復活與拉撒路的復活截然不同。保羅一旦得著了傑出的復活,還等著回到墳墓去麼?當然不!在腓立比三章保羅一直竭力追求的復活,絕對與舊造無關,並且絕對是在新造裡。保羅所說傑出的復活,乃是指脫離舊造,進入新造的復活。
按照文法,十一節傑出的復活,就是十節保羅所追求的標竿。保羅在這兩節經文裡說,『使我認識基督、並祂復活的大能、以及同祂受苦的交通,模成祂的死,或者我可以達到那從死人中傑出的復活。』十節給我們看見,保羅渴望認識基督、並祂復活的大能、以及同祂受苦的交通,模成祂的死。他願意認識基督、經歷基督、並享受基督。在十一節我們看見保羅的標竿─達到傑出的復活。事實上,這不僅是十節的標竿,也是八節和九節的標竿。保羅將萬事看作糞土,為要贏得基督,(8,)並且給人看出是在祂裡面,(9,)使他認識基督、並祂復活的大能、以及同祂受苦的交通,模成祂的死,使他可以達到傑出的復活。根據文法,這是對八至十一節的正確解釋。保羅的標竿乃是達到傑出的復活。
在本篇信息中,我們需要來看如何達到傑出的復活這標竿。為此,我們必須在基督復活的大能這一面認識祂,在同祂受苦的交通這一面認識祂,還要藉著模成祂的死來認識祂。
主耶穌藉著成為肉體,穿上了人的性情;祂穿上了一個血肉的身體。這身體是屬舊造,還是屬新造?血肉之體乃是舊造的一部分。林前十五章五十節說,『血肉之人不能承受神的國。』這包括了主耶穌的血肉之體。這裡的原則是:凡屬舊造的,都與神的國無關。因此,主耶穌所穿上的身體,乃是屬舊造的。
主耶穌在地上的年日裡過人性生活。那麼主的人性生活是屬舊造,還是屬新造?主耶穌雖然有屬舊造的血肉之體,也生活在舊造的環境裡,但他所過的生活卻不屬舊造。反之,主耶穌所過的生活,完全是屬新造的。但是,祂既有屬舊造的身體,又活在舊造的環境裡,怎麼能過屬新造的生活?祂能這樣,乃是藉著不斷的向舊造的身體死,向舊造的環境死,並向神活著。這就是祂過完全屬新造生活的路。
我們不該認為,主耶穌只在釘十字架的時候死。不,祂一生下來就開始死,就開始過釘十字架的生活。主的確是過人性生活,但祂的生活是一個釘十字架的生活。藉著過釘十字架的生活,祂就向舊造死。
在主十二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可以說明祂那時就過釘十字架的生活。祂的父母尋找祂好幾天,最後找著了祂。祂的母親說,『孩子,為甚麼向我們這樣行?看哪,你父親和我多麼傷心的在找你。』(路二48。)主耶穌回答說,『你們為甚麼找我?豈不知我必須以我父的事為念麼?』(49。)在此我們看見,主甚至在十二歲的時候,就過釘十字架的生活。祂從母親馬利亞得著舊造的生命,但是祂沒有照著舊造的生命活,反而向舊造的生命死,並照著另一個生命活,就是照著祂父的生命活。
約翰六章五十七節幫助我們明白這點。在那裡主耶穌說,『活的父怎樣差我來,我又因父活著。』不錯,主耶穌是活著,但祂是憑著父活著。父活在祂裡面,而祂活父。這意思是說,祂不是活從母親所得著的舊造生命。因此,即使祂有屬舊造的身體,也處在舊造的環境裡,祂卻不是活舊造的生命。祂乃是活神聖、永遠的生命,就是神的生命在舊造裡活了出來。這種生活就是新造的成分。
保羅兩次說到新造。在加拉太六章十五節他說,『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乃是作新造。』在林後五章十七節他宣告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這新造是從何時開始?舊造開始於創世記一章一節:『起初神創造天地。』新造開始於主耶穌過另一種生活,就是過釘十字架生活的時候。祂雖然身在屬舊造的身體裡,處在舊造的環境裡,卻過新造的生活。因著祂這樣活著,祂就不斷向舊造的一切死。
有一天,因著撒但和他跟從者的幫助,主耶穌的身體實際且完全的被治死。然後祂舊造的身體被埋葬在墳墓裡。三天以後,這個身體復活了。不過,拉撒路復活的身體和耶穌基督復活的身體有極大的不同。拉撒路復活的身體沒有改變,仍是屬舊造的;但耶穌基督復活的身體在性質上和形狀上都有了改變。舊造的身體是血肉之體,但新造的身體卻成了屬靈的身體。
這位成為肉體、釘十字架並復活的基督,已經成為一粒種子撒在我們裡面。我們所接受的基督,並非一位天然的基督,乃是一位復活並經過變化的基督。彼得認識在肉體裡的基督,那時祂還在舊造的身體裡。但是,我們今天所經歷的基督,乃是完全在新造裡的基督。你還羨慕門徒們認識在肉體裡的主耶穌麼?你還盼望像約翰一樣靠著耶穌的胸膛麼?我們內心深處,下意識裡,也許偷偷盼望能活在彼得、約翰、雅各的時代,因為他們與在肉體裡的主同在。然而,在基督復活的大能、領域和成分裡,以及在同祂受苦的交通中來認識基督,更是好得無比。
我們也許鄙視舊造,想要脫離牠。但我們越厭惡舊造,舊造越糾纏我們。我們惟有在基督的身體裡,纔能從舊造裡得著釋放。我們惟有藉著基督的身體,並且被基督的身體佔有時,纔能得著釋放,不至花那麼多時間去想自己。保羅被基督的身體佔有,以致他這人裡面沒有空間去考慮自己的事。因著保羅如此關心基督的身體,他就有分於基督受苦的交通。這樣,他就模成基督的死。
在腓立比三章十節有四件重要的事:認識基督、認識祂復活的大能、認識同祂受苦的交通、以及模成祂的死。事實上,模成基督的死與認識基督復活的大能,以及同祂受苦的交通有關。『模成』乃是說出我們如何能認識基督復活的大能,並同祂受苦的交通。
我們曾指明,基督在地上的一生乃是不斷的死。祂活著的時候,也是一直在死,向著舊造死,好使祂能活新造裡的生命。這是十節裡『祂的死』的意義。我們在召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都必須模成基督的死,向著舊造死,使我們能活新造。
保羅在三章十節使用『模成』一辭,含示基督的死是一個模子。姊妹們烤蛋糕的時候,常常要使用模子。生麵團放進模子裡,就會模成模子的形狀。從我們開始過基督徒生活的那日起,我們就像一塊生麵團,被擺進基督之死的模子裡。我們為身體受苦時,就模成基督之死的形狀。這就是模成基督之死的意義。
我們模成基督的死,就經歷祂復活的大能,並進入同祂受苦的交通。這樣,我們就達到傑出的復活,並且達到完全從舊造出來,並完全復活進入新造的標竿。
倘若一位弟兄在經歷上達到了傑出的復活,那麼就連他對妻子的愛也會在新造裡,而不再是天然的愛、舊造裡的愛。一位弟兄也許很愛他的妻子,但他的愛可能與傑出的復活毫不相干。照樣,一位妻子也許照著她的倫理和文化背景來服從丈夫,但她的服從也許完全是在天然的範圍裡,完全在舊造裡,一點也不在新造裡。假設一位姊妹努力使自己要服從丈夫;她不願服從,但她也許流淚勉強自己服從。這樣的服從是在舊造裡。神所要的不是天然的愛,也不是天然的服從;那樣的愛和服從,都不是在傑出的復活裡。祂要我們過一種腓立比三章所啟示的生活。為此,我們必須贏得基督,並且給人看出是在祂裡面,為要認識祂復活的大能、並同祂受苦的交通,模成祂的死,使我們能達到傑出的復活。
保羅寫信給腓立比人時,並不以為自己已經達到了傑出的復活。因此,他能彀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或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取得基督耶穌所以取得我的。』(三12。)保羅只在意一件事─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竭力追求,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召他向上去得的獎賞。背後的一切屬於舊造,而面前的一切屬於新造。神已經拯救我們脫離舊造,把我們放在賽程裡,要我們向著標竿直跑,為要得著獎賞。現在我們必須奔跑這賽程,好達到從死人中傑出的復活,以及新造裡的一切事物。
CopyrightⒸ 2016-2023 臺灣福音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