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囑咐聖徒要與政權保持良好關係

讀經:提多書三章一至八節。

保羅寫提多書時,他裡面有一些基本的觀念;這些觀念是這卷書組成的因素,成分。保羅寫提多書一章時,深深關切召會。因此,在一章他顧到召會中正確的秩序,並說到為著地方召會的行政建立長老職分,了結各種宗教的道理,以及堅守使徒健康的教訓。保羅接著在二章說到有秩序的人性生活,主要與家庭生活有關。然後,如我們在前面的信息裡所看見的,他說到社會或社會制度。在三章一至八節,保羅說到執政的,就是政權。

要過有秩序的生活,我們需要顧到四個單位:召會、家庭、社會制度和政權。我們若正確的顧到這些單位,就會在各面都過有秩序的生活。保羅寫提多書時,他裡面關切這四個單位。當然,不信者只顧到家庭、社會和政權。甚至歷世紀以來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也只考慮人類中間這三個單位。但在主的恢復裡,我們中間最重要的單位乃是召會。對我們而言,召會是第一。我們最看重召會,因為召會是活神的家,真理的柱石和根基。不僅如此,召會是敬虔的極大奧祕,是神顯現於肉體。保羅在這封書信裡首先說到召會的事,我們也跟隨他,將召會列為本書信所說四個基本單位之首。

在召會之後,最重要的單位是家庭。有些反對者想要譭謗我們,散佈邪惡的謊言,說我們不顧家庭生活。家庭僅次於召會,是社會中最重要的單位。沒有正確的家庭生活,我們如何能有健康的社會或國家?國家是由家庭作基本因素構成的。我們完全領悟,沒有正確的家庭生活,很難有秩序井然的召會生活。但我們也領悟,沒有正確的召會生活,就很難有正常、正確的家庭生活。我們在這裡是為著召會,也為著家庭。不僅如此,我們關切社會。我們尊敬別人,尊重鄰居,也關切現存的社會制度。我們在這裡不是社會改革者,我們的用意也不是要改變社會制度。在主的恢復裡,我們在這裡是向別人陳明關於包羅萬有的基督,以及召會是基督身體的健康教訓。

對聖徒的囑咐

在本篇信息中,我們所要說到的是,保羅囑咐聖徒要與政權保持良好關係。照著新約裡健康的教訓,我們必須尊重政權。

保羅在三章一至二節說,『你要題醒眾人服從執政的、掌權的,順從他們,豫備行各樣的善事。不要譭謗人,不要爭競,乃要謙讓宜人,向眾人顯出十分的溫柔。』服從執政的,乃是承認神的權柄,並尊重祂對人的管理。(羅十三1~2。)不要爭競,即不要爭吵,要與人和睦。

保羅在教導聖徒要尊重政權以前,他自己必定經歷一些變化。當他是大數的掃羅時,他是愛國的猶太人,想要脫離羅馬帝國主義者的軛。但在這裡他教導聖徒服從執政的和掌權的。照著他在羅馬十三章的話,政府官員是神所設立的。保羅承認,甚至該撒所設立的那些官員,也是神所設立的執政者,作神的代表權柄。保羅若沒有從天然的人變化成為屬靈的人,有屬靈的悟性,他就很難給人這樣的教導。

神的供應

要顧到召會生活、家庭生活、社會制度和政權,我們就需要特別的供應。保羅說到這四個單位時,也告訴我們神聖的供應。我們看過,在提多書一章保羅說到召會生活。召會生活的供應,包括神選民的信仰,合乎敬虔之真理的知識,以及永遠生命的盼望。(1~2。)永遠的生命尤其是使我們能過召會生活的供應。傳揚的話(3)是為著正確召會生活另一面的供應。

正如有為著召會生活的供應,也有為著家庭生活的供應。為著正確家庭生活的供應包括健康教訓,(二1,)健康言語,(8,)以及在信、愛、忍耐上都健康。(2。)為著家庭的單位,我們需要健康教訓和健康言語的供應。二章八節的言語這辭,指我們一般日常的對話,如餐桌上的對話。我們的言語若是健康的,就會供應我們,使我們有正確的家庭生活。

我們看過,在二章九至十五節,保羅囑咐奴僕在奴役的社會制度中,要行得好。這指明我們對社會需要有正確的態度。但是使我們生活在現存社會制度中的供應是甚麼?這供應就是神救萬人的恩典,這恩典已經顯現出來,教導我們在今世過自守、公義、敬虔的生活,等候那有福的盼望,就是至大的神和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之榮耀的顯現。(二11~13。)藉著這供應,我們就能使我們救主神的教訓在凡事上都得光榮。

使我們能與政權保持良好關係的供應是美妙的。保羅在三章四至七節說到這供應。在這之前,他在三節說,『因為我們從前也是無知、悖逆、受迷惑的,給各樣的私慾和宴樂作奴僕,將生命時光耗費於惡毒和嫉妒,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我們該記住,我們在性情上是與別人一樣,活在墮落的光景中,因而該同情他們可憐的生活,為他們的得救禱告。(提前二1,4。)我們從前也給各樣的私慾,各樣的慾望和歡愉作奴僕。但如今我們有奇妙的供應,使我們與政權有良好的關係。

恩慈、愛和憐憫

提多書三章四節說,『然而,當我們救主神的恩慈,和祂對人的愛顯現的時候。』乃是我們救主神的恩慈和愛拯救了我們,使我們與人有別。

在五節保羅繼續說,『祂便救了我們,並不是本於我們所成就的義行,乃是照著祂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滌,和聖靈的更新。』二章十一節說,神救萬人的恩典;三章七節說,我們因主的恩典得稱義;五節說,神照著祂的憐憫救了我們。神的憐憫比神的恩典達到得更遠。我們可憐的光景造成了我們與神恩典之間廣闊的缺隙。神的憐憫乃是橫跨這缺隙的橋樑,把我們帶到祂恩典的救恩裡。

請注意,在三章四至五節保羅不是說到恩典,乃是說到恩慈、愛和憐憫。愛是恩典的源頭。父神的心裡有愛。但這愛藉著子彰顯出來時,就成了恩典。為這緣故,林後十三章十四節說到基督的恩和父的愛。約翰一章十六至十七節說到恩典;然而,約翰一書論到父神的愛是這恩典的源頭。

那麼,憐憫和恩慈是甚麼?我們曾指出,憐憫總是比恩典達到得更遠。我們在正確的光景裡,神的愛就會臨到我們作恩典。然而,我們都在可憐的光景裡,也許今天仍在這樣的光景裡;所以,我們需要神的憐憫臨到我們。神的憐憫甚至在我們可憐的光景裡也能臨到我們。

恩慈是神賜恩典給我們的態度。我們送禮物給人,可能沒有正確的態度。譬如,我也許將貴重的禮物送給一位弟兄,態度卻相當粗魯、冷淡。另一面,我也許以表現恩慈的態度送給他禮物。神賜給我們恩典的態度,是恩慈的態度。

我們有憐憫、愛和恩慈,自然就會有恩典。我們的神與父已向我們顯示愛、憐憫和恩慈。祂藉此拯救我們。

洗滌和更新

照提多書三章五節看,神的救恩也是藉著某種行動:重生的洗滌和聖靈的更新。五節的重生,原文與彼前一章二十三節的重生不同。本辭另外只在馬太十九章二十八節用過一次,說到千年國的復興。這裡是指事物從一種光景轉變成另一種光景。重生乃是這種轉變的開始。重生的洗滌,開始於我們得重生,繼續於聖靈的更新;這是神新造的過程,使我們成為新人。這是一種用生命進行的重修、再製或改造。受浸、(羅六3~5、)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弗四22,24,西三9~11、)以及藉著心思的更新而變化,(羅十二2,弗四23,)都與這奇妙的過程有關。重生的洗滌潔除我們舊人一切舊性情的東西,而聖靈的更新將新的東西,新人神聖的素質,分賜到我們裡面。藉此我們從已往所在的老舊光景轉入全新的光景,從舊造進入新造的情形。因此,在我們的一生中,重生的洗滌和聖靈的更新,乃是不斷的在我們裡面作工,直到新造得以完成。

提摩太前書強調召會,(三15~16,)提摩太後書強調聖經,(三15~16,)提多書強調聖靈。召會乃是活神的家,在肉體中彰顯神;也是真理(就是極大奧祕─神顯現於肉體─的神聖實際)的柱石和根基。聖經是神的呼出,包含且傳輸祂神聖的素質,作我們的滋養和裝備,使我們完全且完備,合祂使用。聖靈是神聖的人位,在神聖的元素裡洗滌並更新我們,使我們成為有神性情的新造,在神永遠的生命裡作神的後嗣,承受三一神一切的豐富。

六節說,聖靈已經『藉著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豐豐富富澆灌在我們身上』。聖靈,就是三一神臨到人,不僅賜給了我們,並且藉著耶穌基督我們的救贖主和救主,豐豐富富的澆灌在我們身上,將基督裡一切神聖的豐富,包括神永遠的生命和祂神聖的性情,分賜給我們,作我們永遠享受的分。

照著永遠生命的盼望成為後嗣

在七節保羅接著說,『好叫我們既因祂的恩典得稱義,就可以照著永遠生命的盼望成為後嗣。』這說出神的救恩(5)及稱義─包括重生的洗滌和聖靈的更新─的結果和目標。這結果和目標乃是使我們照著永遠生命的盼望,成為神的後嗣。

照七節看,信徒不僅是兒子,更是有資格承受父產業的後嗣。(羅四14,八17,加三29,四7。)我們由神永遠的生命(約三16)所生,(一12~13,)這永遠的生命使我們不僅在今世活神並享受神,也要在來世和永世承受神之於我們所是的一切豐富。因此,我們有永遠生命的盼望。神永遠的生命是我們今日的享受,也是我們明日的盼望。我們照著這盼望成為神的後嗣,承受祂一切的豐富,直到永遠。這是神在基督裡藉著恩典所賜給我們,祂永遠救恩連同永遠生命的頂點,也就是這救恩的永遠目標。

對提多的囑咐

在提多書三章八節保羅總結提多書這段話:『這話是可信的,我也願你把這些事確實堅信的講明,使那些已信神的人留心作正經事業。這些都是美事,並且與人有益。』這裡可信的話,指三至七節所說的話;這些事,指一至七節所說的事。確實堅信的講明,或,一貫的、堅定的、積極(堅忍且透徹)的講明。原文與提前一章七節之『斷定』同。

保羅說到召會生活、家庭生活、社會制度和政權時,沒有給人虛空的教導。他在教導時,也將供應的源頭指給我們。為著召會生活,我們有神選民的信仰,真理的知識,永遠的生命同其盼望,以及使永遠生命顯明出來之傳揚的話。為著家庭生活,我們有健康話語、健康教訓、和健康言語。為著社會制度,我們有神救我們的恩典,這恩典現今教導我們棄絕不敬虔和屬世的情慾,並在今世過自守、公義、敬虔的生活。為著與政權良好的關係,我們有提多書三章一至八節所描述的美妙供應。所以,為著正確的召會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並與政權的關係,我們有神聖的供應。我們不是藉著倫常教訓、哲學教導、或我們天然的生命和能力,與這一切單位有正確的關係。相反的,我們有屬天、神聖、和屬靈的供應,為著召會、家庭、社會和政權。

CopyrightⒸ 2016-2023 臺灣福音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