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彼得前书二章五节,九至十节。
在本篇信息中,我们要来看二章五、九、十节。五节说,‘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属灵的殿,成为圣别的祭司体系,藉着耶稣基督献上神所悦纳的属灵祭物。’我们读本节,需要注意文法。四节是形容五节里句子的主词。五节里句子的主要部分是:‘〔你们〕被建造成为属灵的殿。’因此,这里主要的思想是建造。这思想接续二节里长大以致得救的思想。这就是说,在得救之后有建造。长大以致得救是为着建造。这指明这里的得救不但包含变化,也包括被建造。整体来说,彼前二章的得救指明变化为着建造。
二节末了的得救,与变化为着建造有关。请注意二节末了是分号,不是句号。三节说到一种条件,与喝话奶有关:‘你们若尝过主是美善的。’三节结束于分号,四节结束于逗号。所以,这样的标点指明,这句话后半的主要子句是在五节。事实上,五节是直接接续二节。二节结束于长大以致得救的思想,这含示得救包括变化。然后五节继续指明,这变化是为着建造。为这缘故,我们说二节里的得救乃在于变化为着建造。
我信我们摸着了彼得写作时心思中并心里的想法。在这些经文里彼得似乎说,‘你们信徒都蒙了重生,现今你们像才生的婴孩一样。你们该像才生的婴孩一样饥渴切慕话奶,叫你们长大以致得救。这个得救乃是变化为着建造。’这必是彼得写这封书信时的思想。
我们写信或写文章的时候,里面总是先有某些思想;然后我们照着这些思想渐次写出来。这是彼得写这封书信时的情况。他的思想是:信徒蒙了重生成为才生的婴孩;现今他们该切慕话奶;藉着纯净的话奶,他们就能长大以致得救,就是被变化,使他们得以被建造。彼得里面有了这些思想,就着手写这封书信。
一面,彼得的文章似乎不是那么好。但另一面,按属灵说,彼得的文章是绝佳的。彼得若不是这样写,就无法把这里所说到的点都包含在内。然而,因为有时候我们很难领会彼得,我们就需要帮助,以了解他在著作中所说到的各点。这就是我们要有这次生命读经的原因。
我能见证,五十多年来我一直探究神的话。一九五六年,主开始给我看见祂的建造。彼前二章是新约里论到神的建造非常重要的一段。一九五六年我在马尼拉,开始从彼前二章看见得救包括变化,并且看见这变化是为着建造。
很少基督徒对建造有正确的领会。不但如此,许多人没有看见变化的事。你进入主的恢复以前,曾听见关于变化的信息么?但在主的恢复里,释放了许多关于变化这题目的信息。一九六二年十二月,我开特会讲到包罗万有的基督。然后一九六三年我开始在美国说到变化。那一年,我至少释放了二十篇关于变化的信息。虽然多年前我就得着关于变化和建造的光,但这光从未离开我,反而一直与我同在。我是经过多年的研读,才看见这些事。所以我能说,没有藉着这些信息所给的帮助,你也许发觉很难领会彼得所说的得救、变化和建造。
赞美主,重生使我们成了才生的婴孩!我们都该像才生的婴孩一样,切慕那纯净的话奶。然后靠着这奶,我们就会长大以致得救。这个得救乃是变化,而变化就是建造。靠着神话语中滋养的奶,而从基督得喂养,不仅是为着生命长大,也是为着建造。长大乃是为着建造。
在五节彼得指明信徒是活石。我们这些在基督里的信徒,藉着重生和变化,成了活石,像基督一样。我们原是用泥土造的,(罗九21,)但在重生时,得着了神圣生命的种子,这种子在我们里面长大,就把我们变化为活石。彼得在悔改信主时,主给他取了一个新名,就是彼得─石头;(约一42;)当他得着关于基督的启示之后,主进一步启示祂也是磐石─石头。(太十六16~18。)这两件事给彼得深刻的印象,就是基督和祂的信徒都是为着神的建造的石头。
凭着我们天然的出生,我们是泥土,不是石头。你领悟你是用泥土造的么?创世记二章七节说,人是用地上的尘土造的。罗马九章启示,我们是土造的器皿。那么,我们如何能成为石头?我们乃是藉着变化的过程而成为石头。
彼得首次遇见主耶稣时,主将他的名字从西门改为彼得。约翰一章四十二节题到主耶稣和彼得说,‘耶稣看着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按圣经的原则,无论主说什么,都必如此。所以,主称彼得为石头,那就是说,他必会成为石头。无论主对我们说什么,都必成就。祂若说,‘你是金子,’你就会成为金子。主知道祂将西门的名字改为彼得(即石头),他就会成为石头。
在约翰一章四十二节,主告诉彼得他是石头。后来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主问:‘你们说我是谁?’彼得从父得着启示,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活神的儿子。’对此主耶稣回答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召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太十六18。)这里主指明祂是召会在其上建造的磐石,而彼得是石头。
毫无疑问,这两件事,记载在约翰一章的一件,和记载在马太十六章的另一件,深深印在彼得里面。他绝不能忘记那些事。彼得必是从这些经历,得着活石为着建造属灵的殿(就是召会)的观念。彼得写彼得前书这一段,是照着这些事给他的印象而写的。
彼前二章五节说,我们像活石,被建造成为属灵的殿。然而,我们都是泥土。我们如何能被建造?要被建造成为属灵的殿,我们需要成为石头。但我们如何能真正成为活石?我们乃是藉着来到基督这活石跟前,(4,)而成为活石。
我们可用木化石作变化的例证。在亚利桑那州有个称为化石森林的地方,那地区有许多木化石。木化石是已变成石头的木头。水长期流过并流经木头。藉着这水流,木头的本质就变成石头。一面,木头的元素被带走;另一面,石头的元素被带进来顶替木头的元素。这样,木头就成为石头。
我们经历变化,原则也是一样。我们若切慕话奶,这奶就会像活水的流,在我们里面涌流。我们留在这流中,水流就会带走我们天然的本质,并以属天、神圣的矿物质顶替。这些矿物质事实上就是基督。渐渐的,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就会被变化或‘石化’;那时我们就会成为宝石。
我们若要被变化,就需要每天来到是奶的主跟前。我们已指出,来到基督这活石跟前的路,就是喝纯净的话奶。这就是说,我们藉着喝基督来到祂跟前。我们天天喝话奶,就会被变化。
变化无法在一夜之间发生。亚利桑那州的木化石,需要很长的时间从木头变成石头。木化石若会说话,它可能说,‘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在水流中,从仅仅木头变化成为木化石。’我在主里五十多年了,我能见证变化需要时间。我向你保证,你无法在几个月甚或几年之内被变化。
有些人听说变化需要花很长的时间,也许说,‘我等不了这么久。我放弃了。’事实上,这不在于你,因为被变化是你的定命。在石化过程中的木头无法停止这过程。变成木化石是这木头的定命。我们需要记得,照着彼前一章,我们在创立世界以前就照着神的先见被拣选。神已经拣选了我们。并且,在我们的经历中,我们也被祂‘抓住’了;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尝试,也无法逃脱。所以,我们不该试着逃脱,只该安息在活水的流中,并让这水经过我们,使我们被变化。
倘若别人问我们,主的恢复到底在作些什么,我们该说,‘我们不过就是让生命的水流经我们。我们天天在喝话奶,使我们被变化。’我们让这石化、变化的过程进行四、五十年,然后看看结果会如何。泥土成为活石,乃是藉着这变化的过程。
照着二章五节,我们像活石被建造成为属灵的殿。虽然话奶是经由心思滋养魂的,最终却滋养我们的灵,使我们属灵而不属魂,适合于为神建造属灵的殿。
神在信徒身上的目标,是要得着用活石所建造的殿。祂不要分开、离散的石头,甚至也不要仅仅堆聚在一起的石头;祂要彼此建造的石头。
我们被建造在其中的属灵的殿,乃是神的建造。至终,这建造要完成于新耶路撒冷。在新耶路撒冷里不会有泥土,因为所有的泥土都将变化成为宝石了。这就是说,新耶路撒冷是用宝石建造的。我们正渐渐成为要建造在新耶路撒冷里的宝石。阿利路亚,建造的工作现今在进行!这工作如何进行?乃是藉着石化、变化的过程而完成。我们天天,甚至时时,来到是奶的基督跟前,并且喝祂,这事就进行。然后我们就会有水流,将我们从泥土变化成为为着神建造的石头。
在五节彼得说到属灵的殿和圣别的祭司体系。属灵的,指明神的生命生活并长大的性能;圣别的,指明神的性情分别并圣别的性能。神的殿主要的是藉神的生命得维系,因此是属灵的;祭司的体系主要的是藉神的性情得维系,因此是圣别的。
圣别的祭司体系,就是属灵的殿。新约原文用三个不同的字说到关于祭司的事。一是hierosune,希啰苏尼,指祭司职分,如希伯来七章十二节者;一是hierateia,希拉提亚,指祭司职任,如希伯来七章五节者;另一是hierateuma,希拉提玛,指祭司的集合,祭司团,祭司体系,如彼前二章五节和九节者。配搭的祭司团就是建造起来的属灵的殿。虽然彼得的两封书信不是写给召会的,他在本节强调信徒的团体生活时,也未用到召会一辞,但他的确用‘属灵的殿’和‘圣别的祭司体系’这些辞,以指明召会的生活。不是个人的属灵生活,乃是团体的属灵生活,才能完成神的定旨,满足祂的心意。神要得着一个属灵的殿给祂居住,得着一个祭司团,一个祭司体系事奉祂。彼得对于信徒在配搭里团体的事奉,与保罗在罗马十二章的看法相同。这团体的事奉乃是出自属灵生命三个要紧的阶段:重生,(彼前一2上,)靠基督的滋养长大,(2下,)以及同被建造。
属灵的殿和圣别的祭司体系是同义辞。属灵的殿是作神的居所,圣别的祭司体系是为着事奉神。照着二章五节,属灵的殿建造成为圣别的祭司体系,是为着特别的功用。这功用就是‘藉着耶稣基督献上神所悦纳的属灵祭物’。这里我们看见,耶稣基督是属灵祭物藉以献给神的管道。基督将我们的祭输送给神,这些祭乃是呈献给祂的祭物。不但如此,凡献给神的必须是出于基督的东西。
信徒在新约时代,照着神经纶所献的属灵祭物乃是:基督作旧约豫表中一切祭物的实际,如燔祭、素祭、平安祭、赎罪祭、赎愆祭等;(利一~五;)我们藉福音所救来作基督肢体的罪人;(罗十五16;)我们的身体、赞美、并为神所作的事。(罗十二1,来十三15~16,腓四18。)
在彼前二章九节彼得接着说,‘惟有你们是蒙拣选的族类,是君尊的祭司体系,是圣别的国度,是买来作产业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祂奇妙之光者的美德。’族类、祭司体系、国度和子民都是集合名词,指集体的信徒。作族类,信徒已经蒙拣选;作祭司体系,祭司团,我们是君尊的;作国度,我们是圣别的;作子民,我们是神的产业,是神特别买来并据有,作祂奇珍的产业。(多二14。)蒙拣选的族类,指我们是源于神的;君尊的祭司体系,指我们是事奉神的;圣别的国度,指我们是为着神一同生活的团体;买来作产业的子民,指我们对神是宝贵的。这些都有团体之意,因此我们需要建造在一起。(彼前二5。)
‘蒙拣选的族类’这辞指明我们的源头。我们是蒙拣选的族类,起源于神。我们也是君尊的祭司体系。君尊,指我们祭司的身份是君尊的,就如麦基洗德所豫表我们的大祭司,君王基督的身份。(来七1~2,26,创十四18。)我们也是圣别的国度,和买来作产业的子民。圣别,指国度的性质。‘买来作产业的子民’一辞的希腊原文,等于希伯来文的一种说法。这是参照旧约所写的,而这种希伯来文的说法含示一种奇珍。我们是神的奇珍,祂特别、宝贵的产业。在提多书二章十四节,保罗说到‘成为独特的子民’。这是一种取自旧约的说法,(申七6,十四2,二六18,)指神自己所特有的子民,作祂的奇珍,(出十九5─和合本之子民,原文意奇特的所有物,奇珍,)祂自己的产业。首先我们是蒙拣选的族类,然后是君尊的祭司体系,圣别的国度,和买来作产业的子民。作为神的奇珍,我们是祂宝贵的子民。
我们是这样的族类、祭司体系、国度和子民,要叫我们宣扬那召我们出黑暗、入祂奇妙之光者的美德。宣扬,原文也是往外宣报的意思。首先,我们必须重生,并在生命里长大,(2,)然后被建造,且团体的事奉;(5;)现今我们需要往外宣报、宣扬。团体的事奉是献上基督作属灵的祭物,使神满足;宣扬是往外宣报那召我们出黑暗、入祂奇妙之光者的美德作福音,使人得益处。
九节的美德是优越之处,优越并荣美的美德。(彼后一3。)这是指神之所是并所有,以及神那在祂的荣耀中达到终极之奇妙的光。神用祂的荣耀和美德呼召我们,并且呼召我们到祂的荣耀和美德。
这里的美德是优越的属性、行为和举止。神有许多美德。例如,祂是怜悯人的。怜悯人乃是美德。神也是慈爱的,祂甚至爱罪人。这爱是神的另一个美德。所有优越的神圣属性都是神的美德。我们需要宣扬,往外宣报这些优越的美德。
彼得在他的著作中比保罗更强调美德的事。彼得在彼后一章三节说,我们被神的荣耀和美德所呼召。他不是仅仅说,我们被呼召到神的荣耀和美德;他乃是说,我们被祂的荣耀和美德所呼召。
主耶稣在地上时,彼得和其他门徒看见祂的美德。至少有一次,在变化山上,他们看见主的荣耀。看见基督的美德是天天的事。无论主作什么,都是满了美德的优越行为。基督的优越之处为数众多。主耶稣每天都显明祂的美德,而彼得看见这个。后来,彼得写到我们被主的美德和荣耀所呼召。这指明彼得自己被主的美德和荣耀所吸引。不但如此,他被呼召到这美德和荣耀。所以,他在美德和荣耀上与主是一。
使徒宣报主的美德。他们传讲、教导、并宣告这些美德。无论使徒传讲并教导什么,都是宣扬他们所看见并享受的美德。这是往外宣报他们所有分于的美德。这就是宣扬神的优越之处的意思。今天我们需要跟随使徒宣扬主优越的美德。
照着彼前二章九节,我们该往外宣报那召我们出黑暗、入祂奇妙之光者的美德。黑暗是撒但在死亡里的彰显和范围;光是神在生命里的彰显和范围。神已经呼召我们,拯救我们脱离撒但黑暗的死亡范围,进入神光的生命范围。(徒二六18,西一13。)
在彼前二章十节彼得总结这段话:‘你们从前不是子民,现在却是神的子民;从前未曾蒙怜悯,现在却蒙了怜悯。’这出自何西阿二章二十三节的话,保罗在罗马九章二十四至二十七节曾引用过,先是指外邦人,后是指以色列遗民,因为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6。)这里彼得引用这段话,是指受信者,就是分散的犹太信徒说的,他们原先是从以色列生的,但不是以色列人,因此就新约的意义说,他们不是神的子民。现今他们既蒙了神的呼召,就成了神的子民,神特殊的产业,作神的奇珍。他们从前未曾蒙怜悯,现在却蒙了怜悯。
我年轻的时候,被那些指明犹太人不是神子民的经文所困扰。我希奇他们是犹太人,怎么可能不是神的子民。我们若读何西阿二章,罗马九章,和彼前二章十节,也许就混淆不清,因为同样引自何西阿书的话用来指外邦人和肉身的犹太人。外邦人不是神的子民,并且他们未曾蒙祂的怜悯。但同样的话也是指肉身的犹太人说的。在罗马九章保罗说,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这是指不相信主耶稣的犹太人,肉身的犹太人。在神看来,肉身的以色列人不是真以色列人。惟有当犹太人相信主耶稣时,他们才成为神真实的子民。他们相信祂以前,没有蒙祂的怜悯,但相信以后,就蒙主的怜悯。在多方研读并探究主的话以后,现今我看见,何西阿书里的话用在新约里,兼指外邦人和肉身的以色列人。肉身的以色列人事实上不是神真正的子民,不是蒙神怜悯的子民。但现今他们藉着相信主耶稣,成了神的子民,并且蒙了祂的怜悯。
CopyrightⒸ 2016-2023 臺灣福音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