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彼得前書二章五節,九至十節。
在本篇信息中,我們要來看二章五、九、十節。五節說,『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屬靈的殿,成為聖別的祭司體系,藉著耶穌基督獻上神所悅納的屬靈祭物。』我們讀本節,需要注意文法。四節是形容五節裡句子的主詞。五節裡句子的主要部分是:『〔你們〕被建造成為屬靈的殿。』因此,這裡主要的思想是建造。這思想接續二節裡長大以致得救的思想。這就是說,在得救之後有建造。長大以致得救是為著建造。這指明這裡的得救不但包含變化,也包括被建造。整體來說,彼前二章的得救指明變化為著建造。
二節末了的得救,與變化為著建造有關。請注意二節末了是分號,不是句號。三節說到一種條件,與喝話奶有關:『你們若嘗過主是美善的。』三節結束於分號,四節結束於逗號。所以,這樣的標點指明,這句話後半的主要子句是在五節。事實上,五節是直接接續二節。二節結束於長大以致得救的思想,這含示得救包括變化。然後五節繼續指明,這變化是為著建造。為這緣故,我們說二節裡的得救乃在於變化為著建造。
我信我們摸著了彼得寫作時心思中並心裡的想法。在這些經文裡彼得似乎說,『你們信徒都蒙了重生,現今你們像纔生的嬰孩一樣。你們該像纔生的嬰孩一樣飢渴切慕話奶,叫你們長大以致得救。這個得救乃是變化為著建造。』這必是彼得寫這封書信時的思想。
我們寫信或寫文章的時候,裡面總是先有某些思想;然後我們照著這些思想漸次寫出來。這是彼得寫這封書信時的情況。他的思想是:信徒蒙了重生成為纔生的嬰孩;現今他們該切慕話奶;藉著純淨的話奶,他們就能長大以致得救,就是被變化,使他們得以被建造。彼得裡面有了這些思想,就著手寫這封書信。
一面,彼得的文章似乎不是那麼好。但另一面,按屬靈說,彼得的文章是絕佳的。彼得若不是這樣寫,就無法把這裡所說到的點都包含在內。然而,因為有時候我們很難領會彼得,我們就需要幫助,以瞭解他在著作中所說到的各點。這就是我們要有這次生命讀經的原因。
我能見證,五十多年來我一直探究神的話。一九五六年,主開始給我看見祂的建造。彼前二章是新約裡論到神的建造非常重要的一段。一九五六年我在馬尼拉,開始從彼前二章看見得救包括變化,並且看見這變化是為著建造。
很少基督徒對建造有正確的領會。不但如此,許多人沒有看見變化的事。你進入主的恢復以前,曾聽見關於變化的信息麼?但在主的恢復裡,釋放了許多關於變化這題目的信息。一九六二年十二月,我開特會講到包羅萬有的基督。然後一九六三年我開始在美國說到變化。那一年,我至少釋放了二十篇關於變化的信息。雖然多年前我就得著關於變化和建造的光,但這光從未離開我,反而一直與我同在。我是經過多年的研讀,纔看見這些事。所以我能說,沒有藉著這些信息所給的幫助,你也許發覺很難領會彼得所說的得救、變化和建造。
讚美主,重生使我們成了纔生的嬰孩!我們都該像纔生的嬰孩一樣,切慕那純淨的話奶。然後靠著這奶,我們就會長大以致得救。這個得救乃是變化,而變化就是建造。靠著神話語中滋養的奶,而從基督得餧養,不僅是為著生命長大,也是為著建造。長大乃是為著建造。
在五節彼得指明信徒是活石。我們這些在基督裡的信徒,藉著重生和變化,成了活石,像基督一樣。我們原是用泥土造的,(羅九21,)但在重生時,得著了神聖生命的種子,這種子在我們裡面長大,就把我們變化為活石。彼得在悔改信主時,主給他取了一個新名,就是彼得─石頭;(約一42;)當他得著關於基督的啟示之後,主進一步啟示祂也是磐石─石頭。(太十六16~18。)這兩件事給彼得深刻的印象,就是基督和祂的信徒都是為著神的建造的石頭。
憑著我們天然的出生,我們是泥土,不是石頭。你領悟你是用泥土造的麼?創世記二章七節說,人是用地上的塵土造的。羅馬九章啟示,我們是土造的器皿。那麼,我們如何能成為石頭?我們乃是藉著變化的過程而成為石頭。
彼得首次遇見主耶穌時,主將他的名字從西門改為彼得。約翰一章四十二節題到主耶穌和彼得說,『耶穌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磯法繙出來,就是彼得。)』按聖經的原則,無論主說甚麼,都必如此。所以,主稱彼得為石頭,那就是說,他必會成為石頭。無論主對我們說甚麼,都必成就。祂若說,『你是金子,』你就會成為金子。主知道祂將西門的名字改為彼得(即石頭),他就會成為石頭。
在約翰一章四十二節,主告訴彼得他是石頭。後來在該撒利亞腓立比,主問:『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從父得著啟示,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活神的兒子。』對此主耶穌回答說,『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召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十六18。)這裡主指明祂是召會在其上建造的磐石,而彼得是石頭。
毫無疑問,這兩件事,記載在約翰一章的一件,和記載在馬太十六章的另一件,深深印在彼得裡面。他絕不能忘記那些事。彼得必是從這些經歷,得著活石為著建造屬靈的殿(就是召會)的觀念。彼得寫彼得前書這一段,是照著這些事給他的印象而寫的。
彼前二章五節說,我們像活石,被建造成為屬靈的殿。然而,我們都是泥土。我們如何能被建造?要被建造成為屬靈的殿,我們需要成為石頭。但我們如何能真正成為活石?我們乃是藉著來到基督這活石跟前,(4,)而成為活石。
我們可用木化石作變化的例證。在亞利桑那州有個稱為化石森林的地方,那地區有許多木化石。木化石是已變成石頭的木頭。水長期流過並流經木頭。藉著這水流,木頭的本質就變成石頭。一面,木頭的元素被帶走;另一面,石頭的元素被帶進來頂替木頭的元素。這樣,木頭就成為石頭。
我們經歷變化,原則也是一樣。我們若切慕話奶,這奶就會像活水的流,在我們裡面湧流。我們留在這流中,水流就會帶走我們天然的本質,並以屬天、神聖的礦物質頂替。這些礦物質事實上就是基督。漸漸的,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就會被變化或『石化』;那時我們就會成為寶石。
我們若要被變化,就需要每天來到是奶的主跟前。我們已指出,來到基督這活石跟前的路,就是喝純淨的話奶。這就是說,我們藉著喝基督來到祂跟前。我們天天喝話奶,就會被變化。
變化無法在一夜之間發生。亞利桑那州的木化石,需要很長的時間從木頭變成石頭。木化石若會說話,牠可能說,『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在水流中,從僅僅木頭變化成為木化石。』我在主裡五十多年了,我能見證變化需要時間。我向你保證,你無法在幾個月甚或幾年之內被變化。
有些人聽說變化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也許說,『我等不了這麼久。我放棄了。』事實上,這不在於你,因為被變化是你的定命。在石化過程中的木頭無法停止這過程。變成木化石是這木頭的定命。我們需要記得,照著彼前一章,我們在創立世界以前就照著神的先見被揀選。神已經揀選了我們。並且,在我們的經歷中,我們也被祂『抓住』了;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嘗試,也無法逃脫。所以,我們不該試著逃脫,只該安息在活水的流中,並讓這水經過我們,使我們被變化。
倘若別人問我們,主的恢復到底在作些甚麼,我們該說,『我們不過就是讓生命的水流經我們。我們天天在喝話奶,使我們被變化。』我們讓這石化、變化的過程進行四、五十年,然後看看結果會如何。泥土成為活石,乃是藉著這變化的過程。
照著二章五節,我們像活石被建造成為屬靈的殿。雖然話奶是經由心思滋養魂的,最終卻滋養我們的靈,使我們屬靈而不屬魂,適合於為神建造屬靈的殿。
神在信徒身上的目標,是要得著用活石所建造的殿。祂不要分開、離散的石頭,甚至也不要僅僅堆聚在一起的石頭;祂要彼此建造的石頭。
我們被建造在其中的屬靈的殿,乃是神的建造。至終,這建造要完成於新耶路撒冷。在新耶路撒冷裡不會有泥土,因為所有的泥土都將變化成為寶石了。這就是說,新耶路撒冷是用寶石建造的。我們正漸漸成為要建造在新耶路撒冷裡的寶石。阿利路亞,建造的工作現今在進行!這工作如何進行?乃是藉著石化、變化的過程而完成。我們天天,甚至時時,來到是奶的基督跟前,並且喝祂,這事就進行。然後我們就會有水流,將我們從泥土變化成為為著神建造的石頭。
在五節彼得說到屬靈的殿和聖別的祭司體系。屬靈的,指明神的生命生活並長大的性能;聖別的,指明神的性情分別並聖別的性能。神的殿主要的是藉神的生命得維繫,因此是屬靈的;祭司的體系主要的是藉神的性情得維繫,因此是聖別的。
聖別的祭司體系,就是屬靈的殿。新約原文用三個不同的字說到關於祭司的事。一是hierosune,希囉囌尼,指祭司職分,如希伯來七章十二節者;一是hierateia,希拉提亞,指祭司職任,如希伯來七章五節者;另一是hierateuma,希拉提瑪,指祭司的集合,祭司團,祭司體系,如彼前二章五節和九節者。配搭的祭司團就是建造起來的屬靈的殿。雖然彼得的兩封書信不是寫給召會的,他在本節強調信徒的團體生活時,也未用到召會一辭,但他的確用『屬靈的殿』和『聖別的祭司體系』這些辭,以指明召會的生活。不是個人的屬靈生活,乃是團體的屬靈生活,纔能完成神的定旨,滿足祂的心意。神要得著一個屬靈的殿給祂居住,得著一個祭司團,一個祭司體系事奉祂。彼得對於信徒在配搭裡團體的事奉,與保羅在羅馬十二章的看法相同。這團體的事奉乃是出自屬靈生命三個要緊的階段:重生,(彼前一2上,)靠基督的滋養長大,(2下,)以及同被建造。
屬靈的殿和聖別的祭司體系是同義辭。屬靈的殿是作神的居所,聖別的祭司體系是為著事奉神。照著二章五節,屬靈的殿建造成為聖別的祭司體系,是為著特別的功用。這功用就是『藉著耶穌基督獻上神所悅納的屬靈祭物』。這裡我們看見,耶穌基督是屬靈祭物藉以獻給神的管道。基督將我們的祭輸送給神,這些祭乃是呈獻給祂的祭物。不但如此,凡獻給神的必須是出於基督的東西。
信徒在新約時代,照著神經綸所獻的屬靈祭物乃是:基督作舊約豫表中一切祭物的實際,如燔祭、素祭、平安祭、贖罪祭、贖愆祭等;(利一~五;)我們藉福音所救來作基督肢體的罪人;(羅十五16;)我們的身體、讚美、並為神所作的事。(羅十二1,來十三15~16,腓四18。)
在彼前二章九節彼得接著說,『惟有你們是蒙揀選的族類,是君尊的祭司體系,是聖別的國度,是買來作產業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祂奇妙之光者的美德。』族類、祭司體系、國度和子民都是集合名詞,指集體的信徒。作族類,信徒已經蒙揀選;作祭司體系,祭司團,我們是君尊的;作國度,我們是聖別的;作子民,我們是神的產業,是神特別買來並據有,作祂奇珍的產業。(多二14。)蒙揀選的族類,指我們是源於神的;君尊的祭司體系,指我們是事奉神的;聖別的國度,指我們是為著神一同生活的團體;買來作產業的子民,指我們對神是寶貴的。這些都有團體之意,因此我們需要建造在一起。(彼前二5。)
『蒙揀選的族類』這辭指明我們的源頭。我們是蒙揀選的族類,起源於神。我們也是君尊的祭司體系。君尊,指我們祭司的身份是君尊的,就如麥基洗德所豫表我們的大祭司,君王基督的身份。(來七1~2,26,創十四18。)我們也是聖別的國度,和買來作產業的子民。聖別,指國度的性質。『買來作產業的子民』一辭的希臘原文,等於希伯來文的一種說法。這是參照舊約所寫的,而這種希伯來文的說法含示一種奇珍。我們是神的奇珍,祂特別、寶貴的產業。在提多書二章十四節,保羅說到『成為獨特的子民』。這是一種取自舊約的說法,(申七6,十四2,二六18,)指神自己所特有的子民,作祂的奇珍,(出十九5─和合本之子民,原文意奇特的所有物,奇珍,)祂自己的產業。首先我們是蒙揀選的族類,然後是君尊的祭司體系,聖別的國度,和買來作產業的子民。作為神的奇珍,我們是祂寶貴的子民。
我們是這樣的族類、祭司體系、國度和子民,要叫我們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祂奇妙之光者的美德。宣揚,原文也是往外宣報的意思。首先,我們必須重生,並在生命裡長大,(2,)然後被建造,且團體的事奉;(5;)現今我們需要往外宣報、宣揚。團體的事奉是獻上基督作屬靈的祭物,使神滿足;宣揚是往外宣報那召我們出黑暗、入祂奇妙之光者的美德作福音,使人得益處。
九節的美德是優越之處,優越並榮美的美德。(彼後一3。)這是指神之所是並所有,以及神那在祂的榮耀中達到終極之奇妙的光。神用祂的榮耀和美德呼召我們,並且呼召我們到祂的榮耀和美德。
這裡的美德是優越的屬性、行為和舉止。神有許多美德。例如,祂是憐憫人的。憐憫人乃是美德。神也是慈愛的,祂甚至愛罪人。這愛是神的另一個美德。所有優越的神聖屬性都是神的美德。我們需要宣揚,往外宣報這些優越的美德。
彼得在他的著作中比保羅更強調美德的事。彼得在彼後一章三節說,我們被神的榮耀和美德所呼召。他不是僅僅說,我們被呼召到神的榮耀和美德;他乃是說,我們被祂的榮耀和美德所呼召。
主耶穌在地上時,彼得和其他門徒看見祂的美德。至少有一次,在變化山上,他們看見主的榮耀。看見基督的美德是天天的事。無論主作甚麼,都是滿了美德的優越行為。基督的優越之處為數眾多。主耶穌每天都顯明祂的美德,而彼得看見這個。後來,彼得寫到我們被主的美德和榮耀所呼召。這指明彼得自己被主的美德和榮耀所吸引。不但如此,他被呼召到這美德和榮耀。所以,他在美德和榮耀上與主是一。
使徒宣報主的美德。他們傳講、教導、並宣告這些美德。無論使徒傳講並教導甚麼,都是宣揚他們所看見並享受的美德。這是往外宣報他們所有分於的美德。這就是宣揚神的優越之處的意思。今天我們需要跟隨使徒宣揚主優越的美德。
照著彼前二章九節,我們該往外宣報那召我們出黑暗、入祂奇妙之光者的美德。黑暗是撒但在死亡裡的彰顯和範圍;光是神在生命裡的彰顯和範圍。神已經呼召我們,拯救我們脫離撒但黑暗的死亡範圍,進入神光的生命範圍。(徒二六18,西一13。)
在彼前二章十節彼得總結這段話:『你們從前不是子民,現在卻是神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憫,現在卻蒙了憐憫。』這出自何西阿二章二十三節的話,保羅在羅馬九章二十四至二十七節曾引用過,先是指外邦人,後是指以色列遺民,因為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6。)這裡彼得引用這段話,是指受信者,就是分散的猶太信徒說的,他們原先是從以色列生的,但不是以色列人,因此就新約的意義說,他們不是神的子民。現今他們既蒙了神的呼召,就成了神的子民,神特殊的產業,作神的奇珍。他們從前未曾蒙憐憫,現在卻蒙了憐憫。
我年輕的時候,被那些指明猶太人不是神子民的經文所困擾。我希奇他們是猶太人,怎麼可能不是神的子民。我們若讀何西阿二章,羅馬九章,和彼前二章十節,也許就混淆不清,因為同樣引自何西阿書的話用來指外邦人和肉身的猶太人。外邦人不是神的子民,並且他們未曾蒙祂的憐憫。但同樣的話也是指肉身的猶太人說的。在羅馬九章保羅說,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這是指不相信主耶穌的猶太人,肉身的猶太人。在神看來,肉身的以色列人不是真以色列人。惟有當猶太人相信主耶穌時,他們纔成為神真實的子民。他們相信祂以前,沒有蒙祂的憐憫,但相信以後,就蒙主的憐憫。在多方研讀並探究主的話以後,現今我看見,何西阿書裡的話用在新約裡,兼指外邦人和肉身的以色列人。肉身的以色列人事實上不是神真正的子民,不是蒙神憐憫的子民。但現今他們藉著相信主耶穌,成了神的子民,並且蒙了祂的憐憫。
CopyrightⒸ 2016-2023 臺灣福音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