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五章十節是關鍵的經節,因為牠結束一段,開啟另一段。本節說到基督和好的死,與基督拯救的生命。和好包括救贖與稱義。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為要救贖我們;藉著救贖,我們已得神稱義,並與祂和好。現在我們與神之間沒有間隔。然而,我們仍有好些主觀的問題。為這緣故,甚至在我們與神和好以後,我們仍需要在基督的生命裡得救。因為藉著基督之死的和好是已成就的事實,所以在五章十節保羅說到和好時,就用過去式。但因為我們仍在生命裡得救的過程中,所以保羅說到在基督的生命裡得救時,就用未來式。在本篇信息中,我們要看在生命裡得救脫離個人主義。
在羅馬書裡,保羅論到我們需要得救脫離的七件消極的事。我們看過,第一項是罪的律。在我們的肉體,我們墮落的身體裡,罪的律自然並自動的作工。這罪的律乃是在我們裡面自然運行的邪惡能力。
第二個消極的項目是世俗。我們都生在世俗的環境裡,然後被培育成為世俗的。世俗就在我們這人裡面;因此,世俗也是一件主觀的事,是我們構成的事。我們不需要教導孩子愛世界,因為在他的性情裡就有個使他愛世界的東西。愛世界是我們墮落構成的元素。
第三項是天然。我們都有天然的生命和天然的個性。我們的構成是天然的。這一切天然的元素都是神的仇敵。神與我們天然的人、天然的生命、天然的力量、天然的個性、或天然的能力無分無關。這些天然的元素在我們這人裡面深處,比罪的律深得多。罪的律主要與我們的肉體有關,但我們天然的人是我們的己。為著神定旨的緣故,我們需要在基督的生命裡得救脫離我們的天然。
我們也需要得救脫離個人主義,就是脫離單獨。因為我們都有單獨的傾向,我們沒有人天性喜歡與人是一。我們的婚姻生活暴露我們是何等單獨。因為我們是單獨的,妻子就不喜歡倚靠丈夫,丈夫也不喜歡倚靠妻子。神的心意不是要得著一班單獨的信徒。反之,神的心意是要建造基督的身體,以完成祂的定旨。這定旨要完成,我們就需要得救脫離個人主義。
基督的生命也拯救我們脫離分裂。關於一,雖然我們談得很多,但實際上我們不喜歡一。一就是受約束、限制,至終被治死。在今天的基督教裡,一在那裡?歷世紀以來,基督徒中間始終缺少一。不但沒有一,反而是分裂加上分裂。所有的分裂都來自我們墮落性情裡分裂的元素。
我們需要得救脫離的第六個消極的項目,是己的樣式。我們所說己的樣式,是指天然的己的樣子和彰顯。我們需要藉著模成神兒子的形像,得救脫離己的樣式。在許多方面,我們還沒有基督的樣式,反而帶著己的樣式。所以,我們需要在生命裡得救脫離己的樣式,並模成榮耀基督的樣式。
最終,我們需要得救脫離我們天然的身體。至終,在神完全的救恩裡,我們的身體要得榮耀。日子將到,我們物質的身體要改變形狀。
羅馬書是基督徒生活和召會生活的完整描繪,首先啟示稱義的事。因為稱義帶進生命,所以關於稱義這段以後的一段就論到生命。生命引至羅馬書後半所說的建造。所以,羅馬書可用三個辭概述:稱義、生命與建造。
稱義或生命都不是神的目標。神的目標乃是建造召會作彰顯基督的身體,並作給神居住的家。為這緣故,羅馬書開始於稱義,往前到生命,並終結於建造。我們這些已經得救、得贖、稱義、和好的人,不是閒懶的等候主回來。我們乃是在召會生活裡被建造,以完成神的定旨。我們開始於稱義,必須往前到生命的經歷,以達到建造的目標。除非我們經歷生命,並有建造,否則主耶穌就無法回來。
你領悟我們自己是建造最大的攔阻麼?這是保羅在說到救贖、稱義、聖別和變化以後,到了十二章纔說到身體的原因。身體的建造在這一切以後。稱義在一至四章;聖別在五至八章;變化在十二章。從十二章四節起,保羅纔開始論到身體的建造。仍然屬世或天然的人,無法與別人建造在一起。要建造在一起,就需要稱義、聖別並變化。
我們的心思、情感、意志都有問題。我們若留在天然的心思、情感和意志裡,就無法成為一。我們心思裡乖僻的思想、觀念和想像,使我們不能建造在一起。我們的情感更難控制,我們頑梗的意志引起許多難處。雖然召會存在了一千九百多年,但由於這些問題,召會還沒有建造起來。
主耶穌還沒有回來,因為祂還沒有得著建造。啟示錄十九章指明,主要回來娶新婦,就是團體的實體。至終,主要得著建造和新婦。我們在這事上若不與祂合作,祂會尋找其他願意與祂合作的人。藉著我多年在召會生活裡的經歷,我知道要得著身體的建造很難,甚至在人是不可能的。然而,我有充分的確信,知道主能得著建造。有一天,主要得著祂所渴望的建造。我信我們許多人願意讓主完成祂建造召會的工作。我們的負擔不是作許多工作,乃是要看見聖徒為著主的回來,真正被建造起來。
要給主機會得著建造,我們不該想要作甚麼。我們只該向主敞開,並且說,『主,我們領悟,我們在自己裡面沒有指望。我們的心思、情感、意志是大問題。但主,我們信你能。你稱無為有。所以,我們將自己向你敞開,我們也願意同你往前。主,藉著你的憐憫,我們將自己擺在你的祭壇上。照著你所願意的對待我們。照著所需要的,對付我們的心思、情感和意志。』
我們的婚姻生活試驗我們建造了多少。你真與你的丈夫或妻子是一麼?在我們的婚姻生活中,我們有機會學習甚麼是在召會生活裡被建造。好些時候主向我指出,我若不能與我的妻子建造在一起,我就不能期望與別人建造在一起。要與我們的丈夫或妻子,或與召會裡其他的人建造在一起,我們的心思、情感、和意志就必須受對付。
在主的恢復裡,我們乃是為著基督與召會的恢復,以建造身體。今天對我們要緊的事乃是建造。建造完全在於對付心思、情感和意志。今天問題不在於我們的心或我們的動機,乃在於我們的心思、情感和意志。在一些召會的事奉裡沒有和諧,因為有些聖徒的觀念或感覺不同。有些人的意志非常強,總要事事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這樣強的意志,在基督的身體裡乃是異樣的元素。我們乖僻的觀念和感覺,也是破壞身體的異樣元素。因為我們都被心思、情感和意志困擾,所以我們需要主的憐憫和恩典,好將自己奉獻給祂,使祂能對付我們。許多人已將自己奉獻給基督與召會,但他們的心思、情感和意志仍有問題。這指明關於建造的問題不是外面的,乃是裡面的。召會生活外面的環境,乃是我們裡面之人的試驗;牠暴露我們在心思、情感和意志裡的所是。
婚姻生活也在這些事上暴露我們。若沒有妻子或丈夫,我們就不會充分認識自己。我們該為著婚姻生活中的暴露感謝主。在我們結婚以前,我們認為自己相當聖別,是愛主並一直尋求主的基督徒。但婚姻生活暴露了我們。我們所有的『聖別』都被破碎,我們纔發現自己的光景是何等可怕。召會生活比婚姻生活更暴露我們,因為召會生活更強。若沒有召會生活,我們也許以為自己沒有問題,以為自己是為著基督與召會。然而,因著在召會生活裡被別人冒犯,我們就發現自己裡面的心思、情感和意志有問題。我們若看見這點,就需要向主禱告,求主在祂的生命裡拯救我們。
要在生命裡得救脫離我們裡面消極主觀的元素,我們就需要主許多的恩典。我們該禱告:『主,我不信靠自己。我仰望你的憐憫。我將自己放在你手中,使你能在我裡面作工。主,保守我在祭壇上,並使我向你敞開。為著你建造的緣故,照著你所願意的對待我的心思、情感和意志。』我們若願意這樣將自己交給主,我們就可能與別人建造在一起。要得救脫離個人主義,並在身體裡被建造,我們就必須願意讓主照著祂的願望,對付我們的心思、情感和意志。
我們若要基督的生命拯救我們,就必須讓祂活在我們裡面。不錯,我們有基督在我們裡面作生命,但我們的心思、情感、和意志非常頑強。我們大多數的時間,沒有給基督自由活在我們裡面。這就是為甚麼我們需要將自己擺在祭壇上,禱告求主使我們向祂敞開,並讓祂對付我們這人的各部分。這樣,祂就會有機會活在我們裡面。
在加拉太二章二十節保羅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本節說到的『我』,是在我們的心思、情感和意志裡。婚姻生活和召會生活裡的問題,都是由這『我』引起的。我們也許知道『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的道理,並且放膽宣告這點,但我們的心思、情感和意志,也許仍然頑強。每當我們的心思強硬、情感激動、意志決斷的時候,我們就需要謹慎。只要我們讓『我』得勢,主耶穌在我們裡面就下了寶座,沒有機會活在我們裡面。我們若這樣使主耶穌下寶座,在祂的生命裡得救的事,對我們就僅僅是道理。祂不會成為活在我們裡面的一位;反之,乃是『我』繼續活著。
我們已指出婚姻生活暴露我們。發生難處時,丈夫易於責怪妻子,妻子易於責怪丈夫,並且二人私下都易於責怪主。但我們若沒有這樣的妻子或丈夫,就不會完全被暴露。有些人在婚姻生活中有難處,就想離婚。同樣,有些人發覺召會不完全,就想與召會生活『離婚』。許多人夢想有理想的召會生活。但他們召會生活的『蜜月』結束時,他們就失望。他們面臨召會裡的問題時,就開始疑惑召會是否真是召會。
主的命定從來沒有錯。所有的婚姻都是神命定的,為要完成祂的定旨。每當我們在婚姻生活中被暴露,我們就該感謝主。這暴露是為著主的拯救。主的心意是要暴露我們,好在祂的生命裡拯救我們脫離我們天然的人。我們被暴露,主就有機會活在我們裡面。在婚姻生活和召會生活裡,我們都被暴露,使主能活在我們裡面。所以不要責怪你的丈夫或妻子,也不要責怪召會。不但如此,也不要責怪主。你反而該說,『主,為著這情形,我何等感謝你。我愛召會,不是因為召會是完全的,乃是因為召會暴露我。主,將我擺在祭壇上,並對付我的心思、情感和意志,使你能活在我裡面。』
主活在我們裡面,祂就拯救我們。惟獨當祂有機會活在我們裡面,祂拯救的生命纔作工。祂若要活在我們裡面,我們就需要將自己獻給祂。這樣的奉獻與實際對付我們的心思、情感和意志有關。
我們都需要在基督的生命裡得救。為此,需要有暴露的漫長過程,尤其在我們個人主義的事上。我們要建造在一起,就需要在天然的心思、情感和意志上被暴露。一旦我們被暴露,我們就會使裡面的人降服主,祂就能自由的活在我們裡面。然後,神聖的生命會拯救我們脫離單獨。我們在祂的生命裡得救,就成為祂的身體,並且互相作肢體。願主憐憫我們,使我們看見,我們需要在祂的生命裡得救脫離個人主義,好建造基督的身體。
CopyrightⒸ 2016-2023 臺灣福音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