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篇信息中,我們要來看智慧和啟示的靈以及我們的心眼這兩件事。(弗一15~18。)
我們來看這些事,就來到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中的第一個禱告:『因此,我既聽見你們中間對主耶穌的信,並對眾聖徒的愛。』(15。)保羅為聖徒們禱告,是因他們有對主的信和對眾聖徒的愛。在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中,信和愛是十分重要的。向著主我們必須有信,向著眾聖徒我們必須有愛。
十六節繼續說,『也就為你們不住的感謝,在我的禱告中常題到你們。』使徒總是記住聖徒的優點,並為他們感謝主。
在保羅第一個禱告裡,他向『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禱告。(17。)保羅在第三節說到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與父,把神與父擺在一起。但在這裡他卻分開的題到祂們,說,『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主耶穌基督,就是神自己,(腓二6,)在成為肉體時成了人。祂既是人,就與神的造物有關;因此,創造者神是祂的神。祂成為肉體,把創造者神帶到祂所造的人裡面。『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這名稱,含示創造者神已來到人裡面。每當我們這樣說到神,就含示神不再只是在祂所造之人外面的創造者,乃是已經被帶到人性裡了。猶太人不知道宇宙的創造者已進到人裡面;他們只相信耶和華神是創造者,拒絕承認神是主耶穌基督的神。
這個名稱含示創造、成為肉體和救贖。神是創造者,但祂也是耶穌基督的神,這位耶穌基督就是神成了肉體。耶穌基督不僅是在創造裡的神,也是在成為肉體和救贖裡的神。我們說神是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乃是說我們是受造的,創造的神已進到人性裡,並且我們已蒙了救贖。成為肉體指明我們有對神的享受。我們享受神,因為祂已經進到人性裡。在耶穌基督裡,神性成了我們的享受。
保羅在一章十七節裡用了『榮耀的父』一辭。『榮耀』是彰顯出來的神,『父』這名稱含示重生。因此,榮耀的父是指重生人的神,藉著許多兒子將祂自己彰顯出來。我們已經蒙了重生,(彼前一3,)也要在神榮耀的彰顯裡得著榮耀。(羅八30。)
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這一個名稱裡,含示五件重要的事:創造、成為肉體、救贖、重生和彰顯。我們已經重生了,但在將來我們要得著榮耀並彰顯神的榮耀。(羅八30。)許多兒子的重生以及神的彰顯,乃是神聖經綸的終極完成。在創造之前,除了神以外沒有任何東西存在。神沒有生產,也沒有彰顯。然後神創造宇宙和其中的一切。藉著祂造物的工,祂成為創造者。在創造之後,祂取了成為肉體的步驟,藉此進到祂的造物,就是人裡面。藉著成為肉體,創造者和受造者成為一。當主耶穌在地上時,祂是神與人的聯結。藉著釘十字架,主完成了救贖;結果,我們這些墮落的受造者蒙了救贖。然後我們重生成為父神的眾子,使我們可以彰顯祂。在我們得榮的那日,神要從我們裡面完全彰顯出來。這樣,我們就要成為祂的彰顯。這一切重要的步驟─創造、成為肉體、救贖、重生和彰顯─都含示於『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這個名稱裡。
保羅是向這樣一位神聖的人位禱告。然而,猶太人只向那是創造者的神禱告,卻沒有成為肉體、重生或彰顯的觀念。但我們基督徒有這位在創造、成為肉體、救贖、重生和彰顯裡的神。我們所有的,比猶太人多得太多了!
保羅向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禱告,是求啟示。十七節中『啟示』的原文是揭開幔子的意思。因此,啟示就是揭開幔子。
要得著啟示,我們需要有智慧和啟示的靈。十七節裡的靈,必是我們重生、有神的靈內住的靈。這樣的靈是神所賜的,使我們有智慧和啟示認識祂和祂的經綸。事實上,本節的靈是調和的靈,就是有聖靈內住的重生之人的靈。然而這裡所著重的不是聖靈,乃是我們重生的靈。
保羅禱告,願我們得著智慧和啟示的靈。智慧是在我們的靈裡,使我們能認識神的奧祕;啟示是屬於神的靈,藉著揭開幔子使我們看見異象。我們先有智慧領悟的能力,能認識屬靈的事物;然後神的靈把屬靈的事物啟示給我們屬靈的悟性。
智慧與聰明不同,比聰明更深。一個人可能很聰明,卻沒有智慧。聰明是在我們的心思裡,但智慧主要的是在我們的靈裡。我們所需要的,是在靈裡有智慧,而不是在心思上聰明。有些聖徒的難處,乃在於他們心思聰明,而缺少靈裡的智慧。一九三三年在上海有位弟兄的光景就像這樣。他是一個能幹的生意人,在賺錢的事上很聰明。他的生意是出售女帽,特別是賣給英國婦女。有一天,一位闊太太對一頂帽子並不欣賞,因為她覺得價錢太低了。這位弟兄就到店舖裡面,把那頂帽子的緞帶改了,並加了一倍的價錢。他把帽子拿出來,那婦人就高興的買下。由此可見,這位作商人的弟兄是何等聰明。雖然他作生意很聰明,但是他缺少智慧;當我們說到聖經時,他不能領悟。他的心思很活躍,靈卻不敏銳。然而這位弟兄有心要主,經常參加召會的聚會,而且在一切關於主的事上都信任我們。他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說出聰明和智慧的不同。
讓我也給你們一個人雖不大聰明卻有智慧的例子。一九三八年我到華北一處鄉下訪問,那裡的人教育程度不高。在他們中間有一位年長的姊妹,雖然她沒有受過教育,但是她對主的事很有智慧。每當你和她談到主的事時,她都有靈裡的智慧。說到作生意,這位姊妹是一竅不通;但說到主的事,她比大部分聖徒都更有認識,因為她有靈裡的智慧。
智慧之後就是啟示。我們已經指出,啟示的意思是揭示,揭開幔子。啟示是屬於神的靈,藉著揭開幔子使我們看見神奧祕的異象。(弗三3~5。)比方你是學工程的。經過幾年的學習,你學得了各種不同機器的知識;這種知識可以比作智慧。有一天,你到工廠去,當門打開的一剎那,你就看到了所有的機器;門打開可以比作啟示。因著你的智慧,就是你對這些機器的知識,你自然就瞭解這些機器。但是一個沒有這些工程知識的人,雖然也看見了這些機器,卻不瞭解這些機器;他有啟示,卻缺少智慧。有些人可能有智慧,門卻沒有打開;有些人門是打開了,卻沒有智慧。只有當我們兼有智慧和啟示時,我們纔能瞭解這些機器。在屬靈的事上也是這樣,我們需要智慧,也需要揭開幔子。當我們兩者都具備時,我們就能瞭解屬靈的事物。
當我們有智慧和啟示時,我們就能充分的認識神。我們對神就有完全的認識。
除了有智慧和啟示的靈之外,我們也必須對付我們的心眼。這裡我們要來看的第一件事,乃是事實,就是神意願的奧祕。(一9。)在前面的例子裡,工廠代表的是事實。照樣,神意願的奧祕乃是我們必須看見的事實。
雖然事實存在,但仍然必須有啟示,就是揭開幔子。工廠存在是個事實,但是門必須向我們打開。這就是揭開幔子。
我們也許有了事實,而且幔子已經揭開,但我們仍需要用眼睛看。我們也許有神意願的奧祕,也有啟示,但是我們仍需要眼睛,就是看見的屬靈機能。(徒二六18,啟三18。)我們所說的眼睛,當然是指屬靈的眼睛,就是我們的心眼。在啟示錄三章十八節主耶穌說,『我勸你向我買…眼藥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見。』我們需要眼藥來恢復我們眼睛的視力。今天難處不在於事實,因為聖經滿了事實。難處也不在於啟示,不在於幔子的揭開。神對我們滿有恩典,祂的話不斷向我們打開。主要的難處乃在於我們的眼睛。
為使眼睛能看見,我們需要敞開的靈和清潔的良心。(太五3,來九14,十22。)不要關閉你的靈,要敞開你的靈。並且,我們的良心必須不僅是蒙了基督救贖之寶血所灑,更藉著我們的認罪和對付我們的罪、過犯、過失和錯誤,而得著潔淨。在我們的良心,就是在我們靈的主要部分裡,我們必須是清潔的。我們的良心若受了蒙蔽,我們的靈就無法看見。
我們也需要有純潔的心。主的話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看見神。』(太五8。)許多人看不見神,或得不著屬靈事物的啟示,乃是因為他們的心不純潔。我們若要有純潔的心,就必須對付我們整個心,也就是對付構成我們心的各部分。
我們要有純潔的心,就需要有清明的心思。(提後一7。)有些聖徒的心思相當紛亂,不能分辨任何事物。對他們來說,英文字母『b』和『d』沒有多少差別。當他們讀聖經時,加拉太書和歌羅西書好像是一樣的。他們沒有清明的心思。
雖然我們的心思應當是冷的,越冷越好,但我們的情感卻該是熱的。我們要有能看見的眼睛,就需要愛的情感。(約十四21。)我們的心思若是熱的,就不清明了。我們的難處,乃在於我們的心思和情感或者都是熱的,或者都是冷的。姊妹們很容易熱,弟兄們很容易冷。但我們都必須在心思裡是冷的,在情感上是熱的。
末了,純潔的心需要有服從的意志。(約七17。)我們的意志若是服從的,就必定是柔軟的。
我從經歷中學到,若是我們有純潔的心帶著清明的心思、愛的情感、服從的意志,以及敞開的靈帶著清潔的良心,我們的眼睛就能看見。我們的靈必須是敞開的,我們的良心必須是沒有虧欠的。此外,我們的心還必須有冷靜而清明的心思,火熱且摯愛的情感,以及柔軟且服從的意志。有了這樣的靈和心,我們的心眼就能看見。每當我們用眼藥擦眼睛,眼藥就開啟我們的靈,潔淨我們的良心,冷靜我們熱烈的心思,挑旺我們冰冷的情感,降服我們頑梗的意志。當這一切都完備時,我們的眼睛就得了醫治。得醫治就是我們全人在這五方面都受了對付。我們若沒有敞開的靈、清潔的良心、清明的心思、愛的情感、和服從的意志,我們也許參加多次的特會和訓練,但是甚麼都看不見。我們也許學了道理,卻可能看不見任何異象。
我們可能有事實、啟示和視力,但也許仍然看不見,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光。所以我們也需要蒙神光照。(約壹一5,7。)除了事實、啟示和視力之外,還需要光來到,我們纔有異象。
異象是事實、啟示、視力、和光這四件事的總和。許多基督徒一再的讀以弗所書,卻沒有看見甚麼。對他們而言,以弗所書是一卷封閉的書。他們沒有裡面的視力,來看見這卷書白紙黑字之內的東西。有些人也許有視力,卻沒有光。我們憑經歷能見證,以弗所書滿了屬靈的事實。這卷書啟示神意願的奧祕。當我們讀這卷書時,我們的光景若是正常且合式的,幔子就會揭開,光要進來,我們就要看見神意願的異象。如果神聖的光沒有進來,我們就需要更多禱告,求主賜給我們光。最終,光必定要照亮,我們就要看見包含在這卷書中的異象。我們已經指出,難處不在於事實或幔子的揭開;並且神是滿了恩典,要賜給我們光。我們今天所最需要的,就是眼睛能看見。
CopyrightⒸ 2016-2023 臺灣福音書房